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编辑 邱彬鑫 通讯员 赵青 时忆宁)“以师带徒传薪火,青蓝传承共前行”。初冬时节,“陈小波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正式揭牌成立。陈小波招收了25名学生与之缔结师徒关系,以期培养新一代青瓷艺术人才。
工作室的成立可以说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针对参与工作室的学生,我将重点提升他们的市场化能力、审美能力、技能技巧以及创新思维。”陈小波已经做好了计划,一来将引导徒弟们结合行业和市场,紧紧围绕市场运作模式来学习,二来将带领徒弟们陆续对接博物馆、青瓷展览等现场活动,并拜访行业大师,从而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对于青瓷这份事业,陈小波从来都是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
耳濡目染 一生之志
作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陶瓷工艺师,陈小波从事青瓷艺术设计创作已有二十余载。二十余载光阴足以让顽童小儿初长成,亦可拾得一生青瓷缘。
陈小波出生于浙江龙泉的青瓷世家,从小便受到了长辈们的艺术熏陶。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天赋——画画。于是在小学时期,他就正式拜师学习绘画基础。儿时的爱好和天赋,成了陈小波艺术之路的开端。1996年,他考入了浙江省二轻工业设计学校,开始专业学习工业造型设计。2015年,他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就读艺术设计专业,并师从龙泉青瓷非遗传承人之一的毛正聪大师。
对于陈小波而言,前二十载光阴是他耳濡目染初长成,后二十载光阴则是确立青瓷工艺事业为一生之志向。光阴似箭,荣誉留痕,见证了陈小波从事青瓷事业以来二十余载的成果。2016年,陈小波原创青瓷作品《吉祥如意尊》入选G20杭州峰会元首礼,让众多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中国瓷器的魅力;2017年,青瓷《江南情》《风华正茂尊》被选为杭州市人民政府外事礼品;2018年,他参与了由中国美术学院主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总书记题词贺匾铜浮雕”的项目设计工作。此外,陈小波从2013年起,连续7次获得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连续5次获得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21年获得百花杯金奖。其他大大小小的奖项更是不计其数,其获奖作品之丰富、器形釉色之完美,使他在工艺美术的领域里,打响了一定的知名度。
带徒授艺 薪火相传
“授人以鱼则三餐用,授人以渔则终身用”,这是陈小波带徒授艺的准则,他致力于培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创新能力、掌握传统技艺的复合型新一代接班人。
“‘如何带好徒弟’是我一直以来琢磨的问题,后来我总结出‘独立性’‘创造性’两个重点,这是人才应该具备的两个重要特质。”陈小波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为徒弟提供了各种施展技术技能和艺术主张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从技术革新、艺术审美、艺术设计、泥料成型、作品烧制、商业技能、匠人精神等多方面培养徒弟。
梅丽峰是陈小波的爱徒,现在已经是高级工艺美术师,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杭州“上城工匠”。“梅丽峰不仅有聪慧的天资禀赋,还相当地勤勉不懈。”陈小波说起对梅丽峰的印象。“同时梅丽峰很有想法,不仅对传统的青瓷文化有较深的见地,而且对于融入新科技、新方法也很有探究精神。”在陈小波的引导下,梅丽峰经常在工作室与泥巴打交道,全身心扎入青瓷世界里,日积月累下来,梅丽峰也日渐成为了一名青瓷大家。
如今,除了梅丽峰,陈小波还有20多名踏上社会的徒弟,其中12位已获得中级职称,2位取得高级工艺职称。在“陈小波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之后,陈小波的徒弟团队又进一步扩大了,进一步延续着“以师带徒传匠心”的星星之火。
守正创新 匠心永铸
“以器载道,道在器中”,这是陈小波的创作思路。他坚持传承和弘扬浙江优良的南宋青瓷烧制技艺,传递宋式生活美学,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而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传承与创新共存,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陈小波很早便有了这个想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艺术创作应当顺应潮流,服务于当下生活。因此,在传承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同时,也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创新设计融入到整个生产过程中。”
基于这样的想法,陈小波大胆提出了“古制新颜 古法新生”的理念,在青瓷传统烧造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将3D建模、数控技术运用到陶瓷艺术设计中,以可视化数字精确分析,科学、合理地反映到青瓷的生产实践中,极大地提升了作品表现空间和生产效率。
G20杭州峰会礼品《吉祥如意尊》便是传统与创新的集成青瓷作品。《吉祥如意尊》的烧造过程遵循了古法:制作泥生坯、经过12个小时至15个小时的素烧,再经过精细打磨、上釉,剔釉等各道工序,再装窑正烧。现代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圆形瓷器的制作不同,方形瓷器必须模制成型。在样胚阶段,陈小波采用3D建模与3D打印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构建作品。
“每一个用心的作品都是有温度的,有时代的温度、历史的温度,更有与人交互体验的温度。”自陈小波与青瓷结缘,潜心钻研青瓷艺术设计便成为了他的日常。如今,陈小波以匠心智造为原点,持续践行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不负光阴,匠心永恒。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