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开学第一课 | 杭州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校长唐新红:科学精神在于创新、求真和坚持
2024-02-25 18:22: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吴亚骏)2月25日,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教育集团举行2023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典礼。这次的开学典礼设计了一个“院士之声”环节,学校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为师生带来了《科学之路没有终点》的讲话,激励同学们始终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学会正视、接受和直面失败,始终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信心。“未来的世界,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一代,去发现、去引领、去创造。”施一公表示。
  校长唐新红发表了题为《传承杭高精神,拥抱“科学的春天”》的开学致辞,与师生探讨了“传承杭高科学精神,拥抱新时代科学的春天”的话题。
  他先用以53位院士为代表的科技英杰校友的求索精神,鼓励同学们继续追求科学精神,随后提出杭高的科学精神,关键在于三个层面,即创新、求真和坚持。
  让我们一同跟随唐校长的讲话,走进“科学”精神的杭高实践。
杭州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校长 唐新红

传承杭高精神,拥抱“科学的春天”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杭高校园,迎接一个全新的学期。在这个草长莺飞、生机盎然的季节,在这个万物生长、迈步从头的时刻,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传承杭高科学精神,拥抱新时代科学的春天。
  今年是杭高创办125周年,百年来,杭高的科学精神代代相传,以53位院士为代表的科技英杰校友们上下求索,激流勇进,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吴自良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钮经义因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而成为中国提名诺贝尔奖第一人,毛江森被誉为“甲肝疫苗之父”,汪集旸开展了地热资源的创新研究,被评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陈堃銶和有着“当代毕昇”之称的丈夫王选开创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韩祯祥在电压稳定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李正武成为中国可控核聚变事业先驱,朱洪元是“层子模型”理论创始人,沈家骢领导的团队建立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颜德岳发展了聚合反应非稳态动力学理论,蒋筑英成为中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的拓荒者,金玉玕使中国地层学研究跻身国际前沿,周明镇获得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的最高荣誉,孙优贤成为制浆造纸工业自动化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朱位秋首创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框架,杨树锋为中国西部早古生代推覆体下寻找油气提供了理论支持,张效祥院士成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始人之一,李兰娟院士开创了人工肝技术…………
  当我们循着众多科技先贤的足迹回溯,当我们在无数属于杭高的科学故事间逡巡,一定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杭高在125年的教育宏途中,代代相续的科学精神。它仿佛一条奔竞不息的河流,承载着杭高学子的梦想,让每一个时代交响里,都有不可或缺的名为“杭高”的音符。
  杭高的科学精神,关键在于创新。
  创新需要求异,要敢于质疑,否定权威,需要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不是去判定你的观点、想法是否正确,重点是你的思考过程是否缜密,推断是否科学、系统,也就是思维的质量。因此,学习的过程要努力提升思维的广度、密度和深度,然后用它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杭高2006届校友、年仅26岁即成为浙大博导的陆盈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杭高的教育给了她这些素质。她说:“高中的教育,让我能有更多的力量,去承载后面的学习生涯……”作为目前浙江大学最年轻的长聘教授之一,她在能源材料特别是锂电池的安全性及其性能提升方面的研究,无愧于杭高教育对于“创新”一以贯之的呼唤。
  创新还需要好奇,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杭高2006届毕业生、目前任教于浙江大学的石烨校友,在材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至今,他还会记起在杭高求学时所做的化学实验,对于他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学校举办“科学玩家”,正是要给同学们提供充足的平台,让大家在组织和参与活动中进行头脑风暴,释放理科潜能、培养科学兴趣。
  杭高的创新,不做刷题的工具,要有有趣的灵魂。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错过生命的精彩。
  杭高的科学精神,核心在于求真。
  早在上世纪初,校友鲁迅先生就曾对同学们求真求实的学术态度有专门的要求。那时,刚来学校任教的鲁迅先生常带着同学们采集标本,做植物学研究。有一回,学生们看到一株开着黄花的植物,询问它叫什么名称,当听到回答是“一枝黄花”时,哄堂大笑。学生们想当然地觉得这个名字很敷衍,肯定不是学名。鲁迅先生非常严肃地说:“要笑话人家的错误,自己要真懂。你们可以去查查《植物大词典》,这个植物是属于菊科,汉名叫一枝黄花。我们求学,不能不懂装懂。”
  杭高的科学精神,重点在于坚持。
  科学研究是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用合理的实验不断证实或证伪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在试错中前进的过程。科学的求索往往比较枯燥、单调、曲折,而且会很漫长,甚至困难重重,有时努力做了一千次实验可能只有一次是成功的。因此,求真的路上贵在坚持。上世纪80年代末,校友吴自良先生在高温超导体微结构实验中带着课题人员反复讨论,从实验装置到结果,从结果再到模型,每一个步骤都深入探讨,不厌其烦、不怕枯燥,到定稿时,文章前前后后改了五六版。时至今日,这篇论文已经被国际学界引用近200次,是当之无愧的高被引经典研究成果。他的学生谢晓明回忆时说,开始嫌老师做事太慢,后来才明白,这过程中沉着冷静和勇毅坚持才是老师吴自良治学精神的精髓。
  进入新时代,从互联网的普及到智能手机的革命,从基因编辑的奇迹到量子计算的探索,从Chatgpt到Sora……科技创新的魅力无处不在,科技的力量无所不及。而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也勃发奔涌,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
  同学们,杭高一直倡导科学与人文并重。杭高学科竞赛课程、“科学玩家”活动、天文和人工智能等科技社团将深度赋能同学们的科创梦想;杭高贡院、钱江、钱塘、临平四个校区的老师和同学们有知识的力量,实践的勇气,探索的智慧……
  在新时代科学的春天里,让我们一同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发扬杭高固有的科学精神,向着新的目标进发,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双向奔赴,一路生花!
(责任编辑 余新花 赵洪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