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第40个教师节:致敬教育的引路人②周瑶:鼓圈,用音乐链接心灵
2024-09-12 13:10:00

  编者按: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第40个教师节即将来临。在这个充满感恩与敬意的日子里,我们开启了这次特别的采访之旅。

  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有一群人的身影宛如灯塔,照亮前行的路。他们是灵魂的工程师,是文明的传播者,是经验与智慧的传承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教龄长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用教育改变世界,用爱心培育未来。

  此次采访,我们把镜头对准艺术“点灯人”、音乐“疗愈师”、课堂“变革者”这些教育引路人,深入挖掘他们的教育理念、创新实践、成功经验、育人心得,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展现他们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感受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希望通过与他们的深入交流,展现教育的多元魅力和教育工作者的风采,展示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传递教育的力量与价值,同时,引发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解与尊重,激励更多人投身神圣而伟大的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鼓圈,用音乐链接心灵

  在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广为人知的课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宁静祥和、自由安乐的“桃花源”让人神往。而在杭州市采荷中学,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桃花源”——心理辅导站,一个心灵的栖息地。

  “走进其他办公室时,学生常常感到紧张,但走进这里,会有种安全感,身心也随之放松了。”采荷中学心理教师、心理辅导站站长,注册音乐治疗师周瑶说笑着。

  这个被同学们称为“桃花源”的地方,不仅是心理辅导站,还是周瑶日常办公的地方,里面随处可见各种鼓类乐器,环境还氤氲着香气。其隔壁的教室,就是她平时上课的地方——以音乐鼓圈为载体,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增强抗压能力。

  鼓圈课从无到有,周瑶始终在路上。在她的课上,同学们总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快乐,有学生说,那是让人开心的“魔法”。十多年前,她“无心插柳”将音乐融入心理教育,又加入鼓圈元素,没想到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

  如今,她还有新期待。

懂“心”的音乐老师

  周瑶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系,2001年成为采荷中学的音乐教师。此时的她,就对心理学产生兴趣了。于是,工作初期,她利用空余时间自费学习心理学,在2006年通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认证。“学习心理学就像接触了另一个世界,像站在一面特殊的镜子前,看到了全面的自己和世界。”

  这时,身边接触过音乐治疗的人跟她说,音乐和心理学“混搭”,也不失为一条创新的路子。周瑶说,想想好像能做,但尝试后她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融合”。

  2014年,周瑶找到了突破口,在学校的支持下,她师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教授,在随后的两年里,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学习了音乐治疗的理论知识,并拿到了注册音乐治疗师的资质。

  2015年,周瑶还跟随鼓圈创始人Arthur Hull学习了鼓圈引领方法。随后,她正式接手采荷中学的心理辅导站,负责音乐治疗及鼓圈项目,让自己音乐治疗的专业技能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直到如今,周瑶也始终致力于鼓圈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实践与推广,以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改革与研究,她希望将音乐即兴演奏与鼓圈结合,并运用到中学生心理课堂和活动中,通过学生在与音乐的交互体验中,用节奏表达情绪,释放压力。

属于学生的“桃花源”

  几张废弃的课桌椅,一铺坑坑洼洼的地板,这是心理辅导站最初的全部样子。周瑶笑着形容,这些年,她像燕子筑巢一样,“衔”来“树枝”一点点布置、营造,慢慢形成了现在的心理辅导站。

  去年三月,采荷中学心理辅导站获评杭州市优秀心理辅导站。这基于采荷中学探索已久并建立的学生健康监测预警机制和数据库。学校分层开展健康课程,包括心理健康课、音乐鼓圈、学法指导。其中,以校本课程形式开发的鼓圈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是周瑶依托心理辅导站进行的,从预警、干预到转介,机制完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解决心理困惑。

  同学们心中的“桃花源”,总能让人豁然开朗。

  在这里,进门就能听见音乐,还能闻见令人舒适的香味。角落里摆放着小茶桌,窗边柔软的小沙发上“趴着”各式各样的抱枕,窗台上、书柜上摆着或挂着各种新奇可爱的小摆件;沙发旁的几个边几实际是几面鼓,其中还有能发出海浪声的海浪鼓,随时可以拿来敲一敲。


  “当学生踏进这里,他的困惑或问题可能已经解决了一半,大家随时可以在这里倾诉,家长也可以在这里与孩子来一场不一样的沟通之旅。”周瑶笑着说。不论是安静地待着,还是同她随心地聊些什么,甚至放声大笑或大哭,都被允许和接纳。“孩子们喜欢来这里,哪怕只是过来聊几句,哪怕只是过来哭一会就赶着上课铃声跑回去。”

  根据多年的经验,周瑶发现,比起常规的心理治疗,音乐疗愈更能发挥出对学生的保护作用,也更能快速直击他们的内心。“鼓圈其实跟语言、绘画、沙盘等一样,都是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手段或工具”。因此,她把音乐看作“工具箱里趁手的工具”,将其广泛运用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例如,在学生心情低落但不想说出原因时,她通常会播放学生想听的歌,通过聊音乐或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修改歌词,以缓解紧绷感,慢慢地借音乐表达出想法。


  不只是音乐,鼓圈也是周瑶“工具箱里趁手的工具”,她利用鼓圈这个特色载体,不断深入探索将音乐融入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百分百的学生说“开心”

  没有事先的排练,没有专业的演奏技巧,一个班40个学生在百余种低中高音鼓、色彩乐器、金属乐器、散响等不同类型的乐器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围坐一圈,目不转睛地看着鼓圈中心的指挥者周瑶。这便是鼓圈课的场景。

  在她的带领下,同学们敲击手鼓,从模仿节奏到熟悉节奏,再到尝试即兴创作属于自己的节奏,慢慢形成一个“能量场”。随之,三角铁、响板、双响筒、沙锤等乐器接连加入,并随着周瑶的引导变换节奏,交织成美妙的旋律。到了第二轮,周瑶鼓励大家参与“节奏接龙”,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和创意,创编出自己的节奏,并慢慢融入整体的演奏,相互配合,相互成就,完成一场心灵音乐会。


  在周瑶的引导下,人人都能利用手中的乐器,创造出以节奏为基础的音乐。“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但每个人又都可以自我表达,像在内心开了一场演唱会。”周瑶找了一个非常贴切的词来形容鼓圈课——“和而不同”。这或许就是鼓圈独有的魅力。

  周瑶说,鼓圈教室里的乐器都是她精挑细选来的,具备音色好、使用门槛低、种类丰富等特点。鼓圈课很特别,它能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同学们能在演奏的同时感受手指与乐器的接触,观察领鼓人的指挥,聆听自己的节奏与周围的声音,全身心投入当下的氛围中,不用担心会乱了节奏。”

  “太有魔力啦”“真是不一样的课”“开心”“喜欢”......学生们常在鼓圈课后,用这类词来概括自己内心的感受,高频词便是“开心”。甚至不少老师在体验过鼓圈课后也会激动地说:“我的学生能上这样的课,真好。”

  学生的感受与周瑶接触鼓圈时的感受并无不同,而让学生开心的课堂效果也与她开设鼓圈课时的初心和预期完全契合。为何鼓圈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她解释说,自古以来,鼓都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再加上节奏的诞生先于曲,更直击人心。

  所以,鼓圈能够让人瞬间被节奏包裹的特性,使其极具感染力。

让人惊喜的“神奇力量”

  “我不对学生做硬性要求,允许他们做自己,允许他们有情绪,甚至不想参与进来也行,这时我会告诉他,休止符也很重要。”不止鼓圈有着神奇的力量,周瑶也总能利用鼓圈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集体的链接,感到被接纳与被尊重。

  一次鼓圈课,一位男生生气地坐在圈外,在周瑶询问后依旧一言不发,不愿参与,甚至想砸掉乐器。“我告诉他乐器是公共财产不能砸的规则后没有劝他融入,而是在上课过程中时不时地观察他。”周瑶学着他的动作笑着对记者说,其实他一直在跟着大家有节奏地晃着身体,一会儿就主动融入了。

  在毕业之际,这个男生仍对这堂课上周瑶的处理方式记忆犹新,他坦言,当时以为自己会被训斥,但并没有,这让他又意外又感动,就像乌云散开,阳光洒下。周瑶说:“当听到他说‘在那堂课后我不再那么容易发脾气了,那道阳光也还一直在’,我深受触动。”

  除了这个男孩,她还看到很多喜人的变化:内向的、不擅长社交的孩子能勇敢开口了;不善于看见他人的孩子,变得更愿意倾听和接纳他人的想法了;脾气大的孩子开始自我观察、了解并控制情绪了......“鼓圈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感染人的力量,学生在上过鼓圈课后会有更强的情绪管理能力、聆听能力、合作能力等,也能更自信地做自己。”周瑶感叹。


  刚开鼓圈课时,周瑶享受站在中心的感觉,但渐渐地,她开始观察学生,观察全局,“观察全场是作为鼓圈老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即便是最不引人注意的孩子,我也要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这样的感悟源于一次户外学习经历。当时,她的老师告诉她,看星星时不要只看最亮的,也要看看那些比较暗的,“这句话看似很随意,其实非常有哲学深度。”周瑶每每想起当时的场景都很有感触,“不是只有最亮的‘孩子’在发光,我要看见每一个‘发光’的孩子。”

  鼓圈课在采荷中学推广了近十年,周瑶不仅看见并保护着每个学生的“光芒”,为他们带来了身心的疗愈,她自身也在进步,并深受其益,“我感觉自己的能量被激发出来了,能量变大了,更开心了。”

让音乐成为“良药”

  如此神奇的音乐治疗方式能否进一步推广?能否培养更多的鼓圈老师,以开设更多的鼓圈课让更多人受益?

  对此,周瑶表示,能广泛推广下去肯定是件好事,但面临的问题是,有资质的专业音乐治疗师并不多,且大多集中在医院,或服务于特需儿童,像她这样能专注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音乐治疗师”屈指可数。

  近年来,周瑶也在有意当中不断拓宽“音乐疗愈”之路,通过开展讲座、授课、分享经验、指导相关活动等,分享音乐治疗的相关知识与经验。


  前段时间,在由杭州市教育局、浙大儿院与浙江音乐学院共同打造的医疗人文项目“医心乐护”中,身为注册音乐治疗师的周瑶作为指导志愿者,与大学生一起给患儿开展音乐疗愈,用音乐祛除病痛,疗愈身心。

  “生病的孩子让人很心疼”,周瑶说,走进医院的烧伤整形科,当她看到因烧伤全身包裹着绷带只露出眼睛和嘴巴的孩子,内心充满心疼。“那可能是个女孩,她靠在妈妈怀中,露出的眼睛中全是渴望。”


  当时,周瑶走到孩子身边蹲下,邀请她加入团体,并拿了一个雨声筒带她用声音加入音乐活动,“我清楚地看到,病房里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眉头紧锁到慢慢舒展,又到笑容满面,我当时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做音乐治疗的意义。”

  周瑶认为,孩子身心健康是头等大事,这是能够好好学习的前提。但如今教育内卷严重,就光学习这件事,几乎花光了孩子们所有的精力,“一直这样学习,确实很枯燥,焦虑感不知不自觉就来了。所以现在很多孩子喜欢来心理辅导站找我聊聊,也盼着上鼓圈课。”


  一直以来,采荷中学都十分重视心理教育,并始终大力支持周瑶发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目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进“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健康素养融入“五育”之中,成立了以赵志英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年级组长、心理辅导站老师们和班级任课教师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依托“荷乐论坛”“荷美论坛”和“荷韵论坛”三大论坛进行具体实施,开设常规团体心理辅导课、学法指导课和音乐疗愈课三类心理健康课程。

  “遇到好的东西,我就喜欢与人分享,让大家受益。”周瑶坦诚地表示,她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推广音乐治疗这种方式,特别是以鼓圈为特色项目的心理健康教育。

  她说,尽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并不容易,但值得庆幸地说,她已坚持走了一段。她坚信,能做出彩不容易,但只要肯花时间学习和实践,鼓圈项目音乐治疗的更显著成果将在不远的将来出现。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我想让更多人知道,也希望感兴趣的人能加入进来。”周瑶说。(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浙江频道;作者:陈显婷 占尘雪)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