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星火筑梦”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四川省泸州市,紧紧围绕“弘扬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开展实地走访调研系列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据泸州非遗网统计,截至目前,四川省泸州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205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51项,名列全省前茅。实践队希望通过宣传非遗文化的魅力及风采,推动泸州市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进行了为期七天的线下参观调研,共走访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别为:泸州老窖、油纸伞、扎染蜡染。
浓香鼻祖,酒中泰斗
泸州老窖世称“双国宝单位”,为深入了解泸州酒文化,继承发扬优秀传统,
7月11日下午,实践队来到泸州老窖国窖广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依次参观龙泉井,泸州老窖酒史浮雕图,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酒史陈列馆,金奖始祖温筱泉等景区,切实感受到了泸州老窖这一文化瑰宝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了解到最真实的酿酒技艺流程。参观过程中,队员们还组织了品酒活动,在沉浸于泸州老窖所带来的浓烈酒香的同时,感悟古老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赞叹劳动者们的辛勤付出。
此外,实践队带队老师刘春玲就党建如何引领企业革新、发展与泸州老窖企业文化中心工作人员景俊鑫以及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探讨,通过观看泸州老窖党建工作宣传视频、AI红色经典我来演、知识测试大PK等实践体验活动,实践队成员充分感受了泸州老窖的文化传承和酒旅融合发展,深刻领悟了泸州老窖在党建引领下推进企业发展、科技创新所取得的突出成效和宝贵经验。
一把油纸伞,一城烟雨寒
为保护油纸伞制作技艺,泸州市分水岭镇打造了油纸伞主题商业街——伞里古街。街上,鳞次栉比的老店铺依旧延续着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营生。7月12日,在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政府的大力帮助与支持下,实践队来到了古街里的油纸伞博物馆进行了参观与学习。同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中国“伞王”的毕六福先生接受了团队成员的采访。
在采访过程中,毕先生绘声绘色地诉说着他与油纸伞的故事,不时拿起身旁自制的油纸伞向团队成员细细展示。他以中国油纸伞文化的起源为出发点,结合自身实际经历,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分水油纸伞的今与昔、与不同民族文化交融发展出的特色寓意、自己与油纸伞的邂逅、对分水油纸伞的未来展望等内容。
“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一把伞要经历锯托、穿绞、网边、糊纸、扎工、幌油、箍烤等九十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缺一不可,才能最终完成。”毕六福介绍到。
采访过后团队成员在参观分水伞里油纸伞博物馆时,欣赏了毕六福油纸伞中的代表性作品,进一步了解了油纸伞发展历程和制作工序,领略到了中华民族优秀“非遗”传统文化之美。
“布”里生花,古染之美
7月13日,实践队走进群英村扎染蜡染苗绣工坊,一起学习扎染蜡染的制作,感受手工非遗魅力。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的结合下,画笔、简笔画的运用,不失传承又不落泥古。绘制完成后,同学们跟随工坊主人杨顺香进入染房,几株板蓝根门前散落,染坊内所见一染缸三脱蜡锅,将先前的蜡画置入清水泡至发软,再放入染缸上色,经黄绿色的板蓝根叶汁浸透,与空气氧合固色成深蓝,苗族服饰的底色由此产生,最后熏陶在雾化的水汽下,高温煮沸三次脱蜡循序渐进,杂质俱除,晾挂于避光的晾干房自然烘干,丝丝靛蓝泥味清润爽神,全然医学与生活的交织。
制作完成后,团队成员周顺提出可以尝试打造扎染蜡染文创设计品牌,使用非遗扎染蜡染技艺打造品牌设计,用手里的针线编织出更多的梦想,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七天的走访和调研过程中,实践队的队员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通过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成员主动与地方政府提出担任乡村振兴宣传大使,队长李文睿说道:“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一是需求走进群众,扩大参与度,更好成为百姓生活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建议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让“非遗”走进校园,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加传承发扬的新途径,扩大“非遗”项目传承人发掘与培养的渠道;以及用“互联网+”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同时依托线上和线下平台,在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旅游场所承载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将诸如“活态文化”传承的白酒酿制技艺等具有生命力的“非遗”项目,融入景区发展,进一步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