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图书馆联合党委宣传部(校史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大学)主办的重庆大学首届本科生记忆《同声相应》主题展览在A区主教主楼一楼大厅开展。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讲述重庆大学首届本科生的培养体系建设、大学运行管理机制的构建、师生在重庆高等教育起步过程中的实际贡献等史实,研究作为重庆市(重庆大学)的首届本科毕业生,在重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全新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如何通过育人来“振导社会”的第一批次成果,并尽可能追踪毕业之后的实际贡献。
图注: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共分为七章,从“西南风声”“建章立制”“理科发轫”“工学源起”“文学渊源”“本科伊始”“百年回望”几个版块来讲述了重庆大学早期培养的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情况。
01、从菜园坝临时校区迁入沙坪坝
“啊!重庆大学最开始的临时校址居然在菜园坝,等永久校址选定后就直接在沙坪坝发展一直到现在了。”展览现场,不时有人发出这样的惊叹。
百年回望,重庆大学的缘起得益于清末民初川渝地区新式学堂的兴起与同期川渝的留学热潮。20世纪初期,受清政府“新政”与维新变法的影响,川渝地区兴起了留学热潮,留学法国和留学日本成为当时学子留学的主要路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川渝地区是留学人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中法学校等随之成立;在1919年至1921年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中,全国共约2000名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其中四川籍学生511人,居全国各省之冠。而重庆籍学生超过了150人,约占四川省留法学生数量的三分之一。
这批受过西式教育的青年学子学成归国后,对近代重庆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后来川渝地区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与发展的主力军。
重庆大学的办学筹备活动最早在1925年开始进行,巴县知名人士李奎安为首的“五老四学士”为筹备建校奔走呼吁,是重庆大学筹备创立的重要人物。1926年秋“全川善后会议”上,成渝两地大学提案正式通过,时任四川省省长的刘湘正式同意筹办重庆大学。到1929年10月12日正式开课教学,宣告重庆大学正式成立,也标志着重庆地区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学府出现。
图注:展览现场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大学在渝中区菜园坝开课后,创建者们迅速开始永久校址的选定事宜。刘湘安排在辖区内精心挑选一处适于建校的地点,建筑重庆大学永久校址,初选之地“王家沱”位于南岸区,大家商讨后都不甚满意。校址筹备委员会的成员们自备汽艇上溯两江,沿途查勘,行至中渡口码头登上山崖,沙坪坝跃入眼帘。该地一望平川沃野,头依浮屠,毗邻嘉陵江,景色宜人,作为历史上宋吴玠、吴麟大破金兵的古战场,得到了重庆大学创建者们的一致认同。李奎安提交的正式议案中写到:沙坪坝虽非市中心区,但与重庆城相隔仅二十华里,水陆交通尚称便利,环山带水乃读书胜地,可作重庆大学永久校址。”
此地分属于刘、王、饶、窦四位地主,共计900余亩,筹备委员们通过“乐捐”和“购买”两种方式获得土地所有权,随后校园各项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等建筑迅速开工,重庆大学永久校址自此诞生。1933年举校迁入,现金重庆大学A区校园的雏形自此逐渐呈现,且至今该处校址再无变迁。
02、1932年,重庆大学开办本科
1932年秋,重庆大学正式开办本科,设置文、理两个学院。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以下简称“中文系”)、外国文学系(以下简称“外文系”);理学院下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总计2院、5系。
1933年下半年,增设农学院,下设农业化学系、农艺系、园艺系。1935年“反裁并斗争”之后,文学院、农学院并入四川大学,工学院正式开课,并于1936年增设地质系、化学工程系、体育专修科以及体育师资训练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936年暑假,重庆大学全校教职员工达到118人,其中教授34名,讲师25名,助教13名,职员45名,还有3名军训教官,不少教师是当时国内著名学者。
图注:1929年~1936年重庆大学在职教员信息表
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首届本科生记忆《同声相应》展
随着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师资、经费、实验设备、社会合作等多方面条件不断发展,学术研究逐渐实施。特别是胡庶华接任校长后,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联系,利用各种机会与各路机关、团体合作,加强调查研究、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采冶系与建设厅、西部科学院共同组织地质矿业调查委员会,重庆大学教授及学生担任一部分调查工作。
如税西恒教授担任工学院院长时期,为机电、化工、建筑、水利、铁道、公路、矿冶诸系科延揽国内外具有丰富学识和经验的人才,为工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亲自编写课程教材,在1936年寒假和刁泰乾教授一起带领学生熊光义、黄松霖等,自费勘测乌江中游川黔边缘的龚滩电站,完成了龚滩历史上第一次勘测工作。
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首届本科生记忆《同声相应》展
1936年6月28日,重庆大学举办首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总计41名学子获得了本科文凭。首届本科毕业生均为理工学科,其中理学院13位,数理系6位,化学系7位;工学院28位,机械系13位,应用化学系5位,采冶系10位。从就业情况看,由于学校职业委员会的大力介入,重庆大学本科首届毕业生全部找到工作,据1937年5月调查:除本校留用8人外,省内25人,省外8人;按业务性质分,学校17人,科学院2人,企事业单位13人,行政单位4人,训练班5人。
图注:重庆大学数理系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合影
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首届本科生记忆《同声相应》展
图注:重庆大学化学系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合影
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首届本科生记忆《同声相应》展
0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多年以后,回望百年。重庆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分布以西南为主,其中四川为首,重庆次之,贵州和云南各有分属。因其所学多为现代科学,在后来的人生中大多数从事矿山、机械、自来水、天然气、有色金属、电气、教育等行业。例如:刘之郕毕业后赴成都省立高级工科职业学校任专任教员,三十年代末期原计划赴美深造,因战争无法前行,于1940年回到重庆大学任教。历任物理系教授、主任等职位,后担任中国人民同盟重庆市委支委,2000年于家中辞世。红岩故事中的“曾紫霞”就是刘之郕的学生。
郑传寿毕业后赴天府煤矿工作,从此在西南地质工作领域工作了终生。1939年至1941年任合川华蓥煤矿矿务主任,1941年受命筹建中国成都制铁厂,1952年调西南煤管局地质处任三级工程师兼地质二队队长,1953年开始负责整个西南地区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工作,1977年退休,2000年逝世。
图片来源:重庆大学首届本科生记忆《同声相应》展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本次展览邀请了重庆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的家属到现场观展,理学院数理系刘之郕、李树均及工学院采冶系郑传寿、许肇骅四位的亲属从昆明、深圳、成都等地奔赴重庆大学,齐聚本次展览,在看到有关家人详实的史实后,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图注:重庆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家属与重庆大学副校长饶劲松(左四)合影
图注:重庆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家属合影
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副院长李广益说:“我所在的博雅学院下设文史哲三系,始建于林建华校长主持重庆大学的时代,1933年的文字斋曾是高年级学生宿舍,爷爷和外公还是室友。他们研究科学,振兴理工,在工程师、实验员和教师岗位上度过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现在,轮到我,他们的后人,一个人文学者,在已经沉淀为岁月、历史和文明的记忆中,见证重庆大学的日新月异。重庆大学的过去和现在,人文和理工,就这样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成就了我们与重庆大学的绵长情缘。”
图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副院长李广益
据悉,此次展览内容超过60%为首发内容,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珍贵的历史记忆,全面展现重庆大学在高等教育史上的卓越成就,使参观者深刻感受到重庆大学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担当。
文/蒋金花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