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拥抱变革,走向卓越——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2020 年年会论坛在阳光学院召开
2020-12-14 15:05:00
阳光学院
   中国教育在线讯 12月12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阳光学院承办的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2020 年年会论坛举行。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副秘书长叶之红、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曹勇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刘亚荣、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等专家应邀出席,来自全国各地100多所高校的近 300名教师共赴盛会,共同探讨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方法。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2020 年年会论坛现场

  在论坛上,我国著名教育家、百岁高龄潘懋元先生通过视频形式为论坛致辞。潘先生说,我国高等教育要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有三个重要内涵:即课程、教学与教师。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在组织课程建设过程中,团结众多教师,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潘懋元先生通过视频形式为论坛致辞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秘书长张振笋表示,高校转型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关键是课程结构,教改的本质是特点重构的过程。“唯有创新,才能以变应变,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课改实践,激荡应用型教改的一池春水。”据张振笋介绍,此次论坛为期两天,围绕“后疫情时期应用型课程改革”主题,邀请国内该领域权威专家,通过专家报告、典型报告、成长报告等形式,就课程开发、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热烈研讨。同时,会议还安排了“磨课工坊”及“课改读书会”、“闪电演讲”等环节,促进与会代表深度联结,互动交流。论坛期间,还举行了2020课程改革创新奖、课程改革年度教师奖颁奖典礼。

  专家学者在课改读书会上讨论交流

  论坛上,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作《关于一流课程的思考》专题报告。他认为,要想上好一门课,不仅仅要解决技术和方法层面的问题,还要考虑这门课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内涵。由好课程引入好的大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思辨性思维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将课程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全周期成长紧密结合。

  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作《关于一流课程的思考》专题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副秘书长叶之红在《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课程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基于对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再认识,以及社会教育文化的推陈出新,推动以课程为核心的整个教育领域的系统改革,必然牵动课程理念、目标、结构、管理、方法与评价的全方位变革。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基本功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解决人才培养问题。联盟副秘书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刘亚荣认为,人才培养体系最重要的首先是目标定位;其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依靠课程体系的建设。一个高校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期大概是20多年以上;而一个高校的战略规划期至少也需要几十年时间。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常务理事长、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理事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曹勇安提出,课程改革本质是课点重组,要遵循课程设置的“四真”“三化”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岗位、职业和社会需求的显性教学目标,同时满足“立德树人”的隐形教学目标,以毕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课程定位、设计、实施、评价等四要素设计课程矩阵。

  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认为,课堂公认是高校教学的主阵地,但在过去四十年的高校改革中不受重视,缺乏实质性进展,课堂革命刻不容缓。他提出对分课堂新型教学范式,并指出对分课堂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更要重视课堂上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并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的系统评价机制。

  此次会议承办方、阳光学院校长乔海曙表示,这次年会的举办,既是一个分享应用型高校建设经验的过程,也是个凝聚共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期待各位专家学者能够依托联盟,赋能自身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抱团取暖、赢得未来,共同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成立于 2015 年,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下开展工作,承担产教融合课程改革创新实验项目组织,策划组织“师说课改”公益讲坛、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等活动,为推进院校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挥积极作用。联盟下设信息中心、学情研究中心及交通专委会、会计专委会、旅游专委会等二级机构,现有联盟成员学校285所。(林洛羽 黄薇 洪炎诗/文 高丽 连紫妍 邹叶枫 方佳敏 陈俊彬/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