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福建农林大学“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讲坛第三期将于5月6日开讲
2022-05-05 17:02:00
福建农林大学
  茶产业是福建的特色优势产业,是福建的一张名片,是广大茶农增收的重要渠道。福建产茶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茶文化底蕴深厚,名茶荟萃,六大茶类福建均有产制,其中乌龙茶、红茶、白茶等三类及再加工类的花茶,均为福建首创。2020年福建省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300亿元,茶叶产量、单产、茶树良种推广率、全产业链产值、出口额增速等五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福建农林大学长期深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坚持把论文写在茶园里,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已在茶树种质资源挖掘与保护、绿色发展与质量安全、科技创新与标准建设,茶文旅融合发展、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和贡献。经研究将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平台优势,定期举办福建农林大学“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论坛,服务福建省区域产业发展,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和产业服务能力,推动和服务福建省千亿茶产业发展,为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提供“福建农林大学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的重要论述,加快茶产业高质量赶超步伐,加强涉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茶企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拓宽茶产业合作领域,共谋“十四五”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思路,发挥福建农林大学在赋能福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论坛主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茶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更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开展以“传播茶文化、夯实茶产业、创新茶科技”为主题的讲坛。
  三、组织实施:福建农林大学主办,宣传部、科技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院茶产业分院、园艺学院等单位承办。
  四、论坛形式:线上/线下结合,通过腾讯会议直播、线下专家分享和现场互动的讲座形式,开展茶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发布与对接、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福茶品牌影响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五、论坛内容:每次邀请一名茶学专家学者,对从事领域进行1小时左右的报告分享,现场观众和线上观众交流互动。
  六.论坛时间:每个月举办1-2次
  七、论坛地点:福建农林大学
  八、参加对象:“一带一路”茶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单位代表,协同创新院茶产业分院入驻专家、企业代表,福建农林大学茶学学科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
第三讲 茶机装备科技创新 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人: 金心怡 教授
  活动时间:2022年5月6日星期五下午2:30-4:00
  金心怡,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机专业,原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茶叶加工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茶产业工程中心委员,中国茶叶学会茶机专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农林大学第二届严家显奖教金获得者。曾获校教学名师、校优秀教师、校师德先进个人及首届中国茶叶学会优秀女科技工作者、福建省品牌茶人荣誉称号。从事茶叶教学科研工作40年,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4项,主持的“乌龙茶清洁化自动化精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获2013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5件,出版《茶叶加工工程》专著1部,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内容简介:本讲座将从茶机装备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平、茶机装备科技创新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三个方面阐述茶叶生产加工装备及其科技创新对新时代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过度依赖人工”向“以机器为主”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向“绿色高效”转变。深刻分析人工智能为生产要素的智慧茶业未来发展趋势,给茶产业注入创新,让茶生产充满智慧。
  扫码进入直播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