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以来,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探索构建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机制,努力把思政课这件大事办实办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
探索“协同创新”与“虚拟仿真”相融合
推动思政课建设“新起来”
作为贵州省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之一,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坚持政策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把办好思政课作为“双高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抓落实。2021年,学院组建专家团队,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立项建设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中心(思政教育虚拟仿真教学基地),经过反复调研,精心策划规划,科学评估论证后,投入资金489万元建设该基地。
在建设中,学院注重打造显性、生动、多样的平台载体,力求把该虚拟仿真基地建设成为学校大党建、大思政的重要平台,成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成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秀思政课程资源协同共享的重要阵地,真正把思政课这件大事办好。该基地通过近一年时间建设,已投入使用。整个基地分为三个区域:思政专题学习区、智慧教学区和互动教学区,分为“初心使命、学习强国、时空穿梭、匠心育人、岁月留声、砥砺黔行、桃李芬芳”七个板块。在这七个功能区中,学院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建设不同内容规格、氛围特点及技术形式的功能学习区、研讨区。同时,对应思政课程设置思政主题智慧教室、思政VR智慧教室、思政大讲堂(思政融媒体中心)、思政小组学习研讨室,切实构建思政课“大班讲座+中班教学+小班研讨+主题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线下基地+线上平台”立体化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线上思政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可覆盖全校思政课程在线学习,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应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启发式、互动式、沉浸式、混合式教学,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打造思政精品课程、精彩课堂,探索“行走的思政课”场馆思政育人新模式,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虚拟仿真基地将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实践的示范样板,面向社会开放。学院加强课题研究,《虚拟仿真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应用研究》获得2022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专项课题立项建设,完成了一批省、市级思政课题研究任务。
在思政教育虚拟仿真教学基地开展教学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思政“大课堂”。加强与毕节市博物馆、市科技馆、市同心展览馆协作,共建校外思政教学实践基地3个。深度开展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杭州科学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共同推进思政课建设。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鼓励青年学生投身到乡村振兴实践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思政课教学
探索“实践研修”与“示范课堂”相融合
推动思政课建设“红起来”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党。讲好思政课,学院党政领导先行示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学院积极探索构建邀请上级党政领导到校作思政课辅导讲座、学校领导带头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系党总支书记讲党课、教师讲思政课“四级”授课制度,不断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制定学院领导推门听课、参加集体备课等制度,深入课堂、深入师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意见,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开展思政课交流研讨
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通过实践研修拓宽思政课教师视野。2021年7月下旬,学院开展为期一周的党务工作者、思政教师、辅导员到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开展实践研修培训,以专题报告、现场教学、信念教育、激情教学为主要形式,“沉浸式”开展学习教育;同时,组织管理干部、骨干教师赴遵义市开展为期4天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全面系统地重温红军长征中的遵义会议、青杠坡战斗、四渡赤水等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此外,学院还组织全校思政课教师到鸡鸣三省爱国主义基地、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基、钱壮飞烈士墓等地考察调研,收集案例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党务工作者、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在延安南泥湾党旗雕塑下合影
参加研修的学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聆听讲解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打造示范课堂是关键一环。学院结合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组织部分思政课教师赴贵州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培训,参加相关学院的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为打造示范课堂借鉴经验和做法。学院鼓励思政教师推行“三教”改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打造精品思政课堂。目前,学院打造了3个思政课示范课堂和3个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成员在2023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比赛中获二等奖;学院思政教师参加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乌江源百里画廊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完成《化屋蝶变、奔富未来——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获2022年毕节市好课程。此外,创新团队成员多次在全省、全市思政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
探索“精神培育”与“文化育人”相融合
推动思政课建设“特起来”
学院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注重“精神培育”与“文化育人”相融合,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注重精神培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院预算投入300余万元,打造“同心”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定位,引领全校师生践行“知行合一、自信创新”的校训,发扬“同心致远、精进笃行”的校风,树立“仁心育人、精业乐教”的教风,培育“匠心志学,精技出彩”的学风。学院每年都会通过组织师带徒、举办分享会、书画展等活动,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作用,促进校企“三全育人”共同体建设,提升企业和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注重民族团结,同心共筑中国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举办民族团结文艺汇演、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承接民族传统手工艺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群培训。开展民族文化项目研究,推进民族文化陈列馆建设,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品牌。推进民族教育数字化建设,打造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资助,开设“中华民族一家亲”“心灵窗口”等网络文化专栏,有效解决有形和无形的思政教育融合不足的问题。2023年,学院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称号。
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
注重力量整合,协同各方力量育人。发挥好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主力军”作用,将“三全育人”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选拔、培养、考核与激励机制。面向团员和青年开展大学习,实施“青马工程”培训计划,开展微团课竞赛和红色文化影片展播活动,引导团员和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加强思想宣传工作队伍建设,用好团委、学生会及广播站学生社团资源,持续做好“职教风华”宣传,用优秀榜样、先进事迹感化人。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多次获奖。
注重廉政教育,促进学生敬廉勤学。实施“清廉贵州 ‘廉’动未来”计划。开展廉洁教育公开课比赛,组织各教学系师生开展手工作品制作、墙报设计、演讲、征文、书法等特色活动,提升师生廉政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在公共区域打造清风园廉石景观、专题宣传栏、廉洁走廊,规划建设廉政文化长廊;在楼道、办公室挂置名言警句、勤廉人物牌匾;在图书馆、学生宿舍设立廉政书架、廉洁书柜,充分借助校园信息平台,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