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学子采茶共筑梦 青春实践谱华章——铜仁职院“黔抹筑梦”社会实践团队开展“寻茶源品茶香”采茶实践活动
7月7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黔抹筑梦”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抹茶之都贵州江口骆象村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采茶制茶非遗文化体验和传承活动,体验传统茶叶制作过程,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日早上,来自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茶叶加工技术、中药学等专业的学生开启了一段“学子采茶悟劳动精神,亲手制茶弘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同学们亲自上山采茶,积极学习摘采嫩绿嫩芽的技巧,感受从茶树到茶杯的实践过程,与大自然的律动紧密交融。
采摘结束后,骆象村支书阙从汉从抹茶的种植、采摘、加工、管理等方面为同学们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随后,同学们来到骆象茶叶公司。国家一级评茶师、国家评茶员徐平老师就茶道、茶德、茶艺、茶学等内容为同学们进行讲解,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茶对骆象村的非凡意义。最后,同学们走进车间体验制作绿茶的过程——杀青、揉捻、干燥,并了解了不同品种的茶叶的加工过程。
本次活动将先苦后甜、实干笃行的劳动精神贯穿始终,活动师生收获颇丰。233药学1班的王金源同学说:“通过这次采茶体验,我不仅学到了采茶的知识和技巧,还深刻体会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每一片茶叶都凝聚着茶农的辛勤汗水和智慧,每一杯茶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馈赠和人文的情怀。”
233茶叶加工技术班的张小周同学说:“本次采茶活动让我认识了骆象村抹茶产业的来源,也让我了解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采茶也是一次团队合作的体验,我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次活动意义非凡。”
233药学1班的李若澜同学说:“骆象村作为中国抹茶之都,真是名不虚传!这里的茶叶质量上乘,工艺一流,每一片叶子都凝聚着茶农们的汗水和心血。这次采茶活动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更重要的是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地处梵净山东麓江口县的骆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绿茶生产的最佳基地。近年来,骆象村大力发展茶产业,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发展、产业兴村富民的新路子。抹茶与梵净山的邂逅,共同演绎了一场天时与地利的“双向奔赴”,演绎着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致富之路。
当日早上,来自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茶叶加工技术、中药学等专业的学生开启了一段“学子采茶悟劳动精神,亲手制茶弘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活动。同学们亲自上山采茶,积极学习摘采嫩绿嫩芽的技巧,感受从茶树到茶杯的实践过程,与大自然的律动紧密交融。
采摘结束后,骆象村支书阙从汉从抹茶的种植、采摘、加工、管理等方面为同学们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随后,同学们来到骆象茶叶公司。国家一级评茶师、国家评茶员徐平老师就茶道、茶德、茶艺、茶学等内容为同学们进行讲解,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茶对骆象村的非凡意义。最后,同学们走进车间体验制作绿茶的过程——杀青、揉捻、干燥,并了解了不同品种的茶叶的加工过程。
本次活动将先苦后甜、实干笃行的劳动精神贯穿始终,活动师生收获颇丰。233药学1班的王金源同学说:“通过这次采茶体验,我不仅学到了采茶的知识和技巧,还深刻体会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每一片茶叶都凝聚着茶农的辛勤汗水和智慧,每一杯茶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馈赠和人文的情怀。”
233茶叶加工技术班的张小周同学说:“本次采茶活动让我认识了骆象村抹茶产业的来源,也让我了解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采茶也是一次团队合作的体验,我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次活动意义非凡。”
233药学1班的李若澜同学说:“骆象村作为中国抹茶之都,真是名不虚传!这里的茶叶质量上乘,工艺一流,每一片叶子都凝聚着茶农们的汗水和心血。这次采茶活动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更重要的是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地处梵净山东麓江口县的骆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绿茶生产的最佳基地。近年来,骆象村大力发展茶产业,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发展、产业兴村富民的新路子。抹茶与梵净山的邂逅,共同演绎了一场天时与地利的“双向奔赴”,演绎着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致富之路。
作者: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文/龙正标、图/肖宇豪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