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多项选择题(1)

2010-04-22 15:26
关注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1.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是( )。

  A.公共产品理论

  B.市场失灵理论

  C.信息不对称理论

  D.道德风险理论

  E.公共利益论

  2.社会公平的准则包括( )。

  A.保证生存权准则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准则

  C.允许先富

  D.共同富裕

  E.效率与公平并重

  3.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要求,财政职能被概括为( )。

  A.收入分配职能

  B.调节职能

  C.监督职能

  D.资源配置职能

  E.经济稳定职能

  4.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

  A.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

  B.经济的完全竞争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失衡

  E.外部效应

  5.公共产品的特征包括( )。

  A.权属的社会性

  B.效用可分割性

  C.受益的排他性

  D.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E.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6.以下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有( )。

  A.高等教育

  B.国防

  C.食品

  D.司法

  E.医疗

  7.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有( )。

  A.调节资源在国家之间的配置

  B.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C.调整资源在公司企业之间的配置

  D.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E.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配置资源的主要原因有( )。

  A.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

  B.市场的盲目性

  C.市场的竞争性

  D.市场的效率低下

  E.人们对财政配置的偏好

  9.财政资源配置的范围包括( )。

  A.公共产品

  B.私人产品

  C.准公共产品

  D.天然垄断行业的产品

  E.竞争性行业的产品

  10.反映经济稳定的指标有( )。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财政收支平衡

  D.信贷收支平衡

  E.国际收支平衡

  11.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主要有( )。

  A.财政补贴

  B.债务利息

  C.养老保险

  D.事业经费

  E.失业救济

  12.积累性支出包括( )。

  A.基本建设支出

  B.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C.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D.生产性支农支出

  E.国防支出

  13.下列选项中属于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有( )。

  A.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社会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

  B.享受补贴的居民领到补贴金时,就形成了一定的购买力

  C.帮助有亏损的企业克服困难,促进生产发展

  D.不利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E.使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手中

  14.财政支出效益与企业生产效益比较,其特点有( )。

  A.计算所费的范围宽

  B.计算所得的范围窄

  C.择优的标准不同

  D.效益全部用货币衡量

  E.选择的时间不同

  15.按照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财政支出分为( )。

  A.预防性支出

  B.创造性支出

  C.可控制性支出

  D.不可控制性支出

  E.一般利益支出

  16.在成本—效益分析中,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效益状况( )。

  A.实际成本、效益与金融成本、效益

  B.直接成本、效益与间接成本、效益

  C.有形成本、效益与无形成本、效益

  D.实际成本、效益与预算成本、效益

  E.直接成本、效益与无形成本、效益

  17.用国民生产总值比用国民收入来表示经济的实力和发展水平要好一些,原因在于( )。

  A.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不把其创造的价值加以统计,是不科学的

  B.国民收入包括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C.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应统计在内

  D.国民生产总值不包括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E.大量产业部门采用的快速折旧方法不断多样化,如果把折旧扣除,是一件比较难的事。

  18.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包括( )。

  A.“成本—效益”分析法

  B.最低费用选择法

  C.最低利润选择法

  D.“公共劳务”收费法

  E.绝对成本法

  19.下列选项中属于消费性支出的是( )。

  A.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

  B.行政管理费

  C.国防费

  D.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E.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20.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降原因主要有( )。

  A.政策性调整

  B.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C.经济落后

  D.管理体制上的原因

  E.统计原因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