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壤国际会计版图 国内会计协会一览

2012-10-25 09:32
关注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核心提示:在企业日渐国际化、监管日趋严苛等背景下,面对国内高端会计人才巨大缺口盛宴,各路盛名的会计师协会纷纷挺进。

  随着本土企业资本化、国际化的进程加速,财务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已日益紧迫。

  中航工业集团CFO顾惠忠在2009年提出了财会队伍人才培养战略的“十百千万工程”。所谓“十百千万”工程即力争在10年之内,中航工业要拥有10名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称号的财务人员;100名经过国外培训获得EMBA或者MBA资格的财会人员;1000名拥有硕士学历的财务人员以及将整个集团的1万名财务人员全部轮训一遍。这个项目是中航工业集团人才培养战略“十百千万工程”的一部分。顾惠忠表示,现在对于财务团队的培养已经成为他工作内容的一个主要部分。

  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具备国际专业水准的本地人才,尤其是取得资格认证的国际会计师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近年来国外会计师协会资格认证在中国迅速发展,无论是与政府部门的合作还是在行业范围内的推广,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会计行业逐步与国际接轨。

  人才,是个缺口

  我国注册会计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迄今也只有短短30年的历史,尽管从业人员的数量逐年增长,但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整体实力不强、结构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匮乏尤其显着。

  我国会计人才素质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较大比重,同时会计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为例,截至2009年底,高级、中级、初级比例为1:13.5:27。呈现出初级人才供过于求,中级人才相对不足,高级人才严重紧缺的不合理结构。

  据相关统计表明,截至2010年末我国已有会计从业人员约1400万人,我国现有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近30万人,不足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3%,获得高级会计师资格的有11.6万人,占比约0.8%。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占会计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近20%。相对而言,我国注册会计师总量依旧不足,具有国际认可度的高端人才更为紧缺。

  这其中单一型人才较多,复合型人才较少,尤其缺乏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经营管理人才;层次结构方面,证书型人才较多,既学有所长又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决策人才、前沿性业务人才、创意型营销人才凤毛麟角,高精尖人才匮乏。在地域分布上,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以及浙江等地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占全国执业注册会计师总数的比重超过四成,而一些边远城市的注册会计师人才奇缺,市场得不到有效开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目前许多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来自香港和海外,很少有内地自己培养的高端会计人才。中国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将近300万。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主任白继迅介绍说,对于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企业规模要求管理方式向着精细化转变,需要财务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与决策当中,传统按部就班的会计工作和财务理念难以满足。随着许多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资本市场,财务人员掌握国际理财规则、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成为必需。

  根据《首席财务官》杂志的接触,CFO都将财务团队的建设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商业环境的日趋复杂、财务管理的日趋精益、中国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国际财务报告的不断趋同,这些都给财务带来了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据CFO们反映,目前的形势下,基础会计的人才基本饱和,关键在于高层次人才方面存在缺口。

  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白俊江认为,学院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是造成高端会计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他说,“高端会计人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创新,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谈经多论道少的缺点,因此学生往往是被灌输经验和方法,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他认为高端会计人才需要融合学习和创新应用的能力、全方位的实践能力、管理建设团队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五方面的素质。其中,很多所需能力已经超出了会计业务本身,例如熟悉市场规则、善用新技术、跨文化交流等。“中国以往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注重的是基础技术,培养的是做具体工作的个人素质,并没有从管理和企业应用的角度培养会计人才。”

  尽管大多数会计师协会的资格认证都要求学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才可以申请,但他们仍然重视在高校中的推广。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大中华区总监黎日忠就建议,“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提早认识会计行业,使其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做出明确的职业规划。”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