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艰 难 前 进(1967到1976) |
作者:王尔乾 |
1966-1976 年是发生全国性动乱和四人帮猖獗的十年。在各种“革命”口号下,学校无可幸免地惨遭浩劫,清华园更是首当其冲,是文革的重灾区,教学、科研和生产都受到极其严重的损伤。我系教职工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磨难,大部分人被送往血吸虫肆虐的江西鲤鱼洲农场和生活艰苦的四川绵阳分校“劳动锻炼”,少部分人在京“接受再教育”。然而,面对扭曲的社会大环境,我系广大教职工没有沉沦,没有忘记自己的天职,于艰难中坚持并推进了已经开创的事业。
1970 年恢复招生,我系设立了自动控制、计算机、计算数学、无线电技术四个专业,开始招收学制为三年或三年半的首批工农兵学员298 名。针对这批学生的实际情况,广大教师探索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出了65 门新课。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下厂“开门办学”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中,教师们所表现出来崇高的师德、丰厚的学识、严谨的作风,以及学无止境地追求新知识的学风,很快就赢得了学生的理解、信任、敬仰和羡慕,从而极大激发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和老师们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到1976 年,已毕业了两届近500 人。由于教师们的优良素质和艰辛的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对这批工农兵学员的培养,使之毕业后能成为在这个年龄段上的骨干。
早在文革初期,在各级领导干部被揪被斗,都“靠边站”,无政府状态下,仍有一部分老师在坚持做科研工作,例如,在中央主楼112 机房,朱家维老师带领王克宏、樊兆坤、于淑美等年轻教师继续进行112 机指令系统和操作时间表的查错与修改,又如,在一区四楼实验室,我系与数力系合作研制的每秒100 点的巡回检测系统课题组的张嘉一、史美林等老师也一直坚持研制工作,直至校内派战武斗升级,被迫中断。
教师们忧国忧民,顶住巨大的政治压力,争取承担国家重要科研任务和横向协作任务,渴望能为缩小与西方日益扩大的差距做出应有的贡献,并连年不断取得新成果,例如:1967 年,在北京香山的高科技会议上,章燕申等老师提出的我系与精仪系共同开展静电陀螺技术研究的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计划;同年,我系和精仪系102 劈锥测量机的研制项目,使劈锥生产的成品率由20—30% 提高到98%,加工时间缩短了90% 以上;曾因清华“百日武斗”被迫中断研制的100 点/ 每秒巡回检测系统,作为一项国防科研急需重要任务,“7.27”后,得到特许可加班加点继续加紧进行研制,终于1969 年3 月完成并顺利交付使用。该系统各项技术指标均属当时国内领先水平。
清华承担研究行进中物体的自动控制指挥仪的关键技术,计算机和控制部分由我系负责。1970 年底取得了突破。当时,国务院主管国防生产的万里等领导同志带领一班负责人还来视察过,给予了肯定与鼓励。同年,我系和精仪系、新华印刷厂合作研制计算机控制的自动照排机获得成功,73 年参加了第33 届中国商品交易会。
1971 年承担了724 型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任务,用于监控卫星飞行轨迹。1975 年6 月完成任务并顺利交付使用,724 机采用了国产的小规模集成电路,是我国最早的集成电路计算机之一。其良好且可靠的性能,得到使用单位的赞许。
为了在艰难时期,仍然能尽力为国家的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作些贡献,我系教职工经过主动调研,了解到四机部在1973 年初召开了电子计算机会议,提出了以中小为主,普及应用,积极采用集成电路,逐步实现产品换代的方针。但计划中的100 系列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任务,因为难度大、条件差等原因尚未明确主抓研制单位来承接此项任务。经过我们主动积极争取,终于在取得了四机部科技司罗沛霖司长和负责组织协调的陈正清等同志的支持下,1973 年6 月,四机部决定将研制100 系列小型机的重要任务交给我系,并成立由我系为组长单位,包括北京无线电三厂、苏州无线电厂和天津无线电研究所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个工厂和研究单位组成的DJS-130 联合设计组。经过努力奋战,1974 年8 月, DJS-l30 机研制成功通过了部级鉴定。与此同时,成立了以我系为组长的100 系列小型机软件联合设计组,开展系统软件的研制。之后,又成功研制了100 系列高档机DJS-l40 机及功能更强的DJS-l42 机。100 系列机的成功地研制、投产及推广应用全过程中,我系起了重要的骨干作用。100 系列机成为此前和当时我国自行研制的计算机中成功投产和批量最多的计算机,带动了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并推动了我国培养计算机各类人才的工作。对此,我系起到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4 年四机部又决定由我系为主研发DJS-050 型微型机。为该机配套的15 种MOS 集成电路由我系半导体车间生产, 1977 年初成功研制出样机,并通过了鉴定。这是我国自制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该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除100 系列系统软件研发外, 我系在计算机软件研发方面重要成果还有: 1974 年研制完成了112 计算机算法语言编译系统;我系编写的《程序自动化基础》一书,1975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赵访熊教授带领师生在胜利油田编制“石油地震勘探数字处理软件” ,该软件获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1976 年,我系负责组建学校计算中心。扩建机房,调配充实教学和管理及维护人员,购置了先进的机型。新建的计算中心很快便面向全校学生和校内外科研单位开放,为全校教学和科研服务。1976 年7 月唐山大地震后,应国家地震局和北京市科技局要求,我系和精仪系、基础课物理教研组合作研制地震监测预报急需的“24 米激光干涉地形变仪”。计42 教学班苏云清、王雅琴等师生,立即冒着频频余震和严重的灾后疫情,奔赴唐山抗震第一线参加抢险救灾,实地考察地震损毁的灾区现场。返校后,师生加班工作,研制成功了该仪器并安装到北京房山大灰厂地震观测站进行使用。此项目荣获1982 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综上所述,在文革的逆境中,我系教师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坚持履行天职和义务,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做贡献。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都还取得了十分难能可贵的进展。他们不仅尽自己的天职,教育培养成百上千的专业技术人才,日后成为那一个年龄段的骨干力量,同时,为我国计算机研发产业化和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乃至抗震救灾等等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工作,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十分严重地影响了我系的发展。正是在这十年中,国外的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同他们的差距拉大了,必须立即调整提高、奋起直追。
作者王尔乾教授在1988年4月-1991年7月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