璁句负棣栭〉  鍔犲叆鏀惰棌
 
 
光荣历程
艰苦创业—1958到1966
逆境撑持—1967到1976
重整基业—1977到1986
奋起腾飞—1987到1966
奔向一流—1997到2008
 
返回首页  
调 整 提 高(1977到1986) 作者:唐泽圣
   1978 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纠正了党的工作中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使党的路线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邓小平同志重新担任党的领导职务,从此,伟大的祖国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文革中,原自动控制系,未迁四川分校的无线电系半导体专业及电视教研组和力学数学系的计算数学专业,组成了电子厂,后改称电子工程系,但不设系主任,由“三结合”的系革委会掌权。三中全会后,以新任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刘达同志为首的清华大学新领导班子,紧跟党中央部署,全面进行拨乱反正,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首先抓各级领导班子整顿,废除了系革委会,重新任命系主任,组建新的系领导班子。在这大形势下,唐泽圣被任命为电子工程系主任(1978 年),和系党委书记唐美刚等组成新领导班子,带领全系师生员工踏上恢复并继续发展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新征程。
   培养人才是兴国安邦、富民强国的根本保证,而生源则是办学成败的关键。1977 年下半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后,提出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高等学校招生。1978 年初,我系迎来了文革后的首批四个专业共187 名新生。还招收了文革后的首批硕士生,连同随后三年,连续招收三批硕士生总共达38人,其中包括:周立柱,贾培发,戴一奇,孙增圻,王家,唐建邦,张大洋,郑纬民,吴建平,张再兴,戴浩,杨士强,方滨兴等。日后,他们都成为我系或校内外所在单位的领导或骨干。
   1978 年底,刘达校长在一次系主任会议上对唐泽圣说:“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和国外的联系中断了十余年,而这十余年中,国外的科技,教育发展很快,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上的新进展我们都不知道,你带一个代表团去美国访问一个月,了解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计划,回来以后,尽快赶上去。”于是,1979 年2 月底,由唐泽圣和金兰、李三立、卢开澄和郑人杰等五人组成的计算机系教授代表团赴美国访问一个半月,由西到东走访了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内基- 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二十余所学校和研究所。收集到大量教学计划,教材,研究报告,参观了众多实验室,了解到当时最先进的研究成果,结识了许多计算机界的学者,特别是华人学者。
   为后来的教学计划修订,研究方向制定,建立新的实验室,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派遣年轻教师留学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十年间,陆续妥善处理了为恢复并继续发展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必需解决的若干主要问题:
   一.调整系科设置,最终确定系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文革中,原自动控制系,未迁往四川绵阳分校的原无线电系半导体专业(部分)及电视教研组和数力系的计算数学专业,组成了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无线电技术,半导体物理及器件五个专业的电子工程系。文革后,无线电系迁回北京,校内又成立了应用数学系和自动化系。按学校决定,赵访熊和吴麒等教师分别调往应用数学系和自动化系,半导体专业及电视教研组回归无线电系。
   1979 年5 月,电子工程系更名为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系。1984 年12 月,最终确定系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全系的构成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系统与应用、微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设计自动化和计算机基础理论等9 个包括计算机硬、软件及应用方向的教研组。
   二.大幅度调整修订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七十年代末,我系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六十年代前期的状态,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和培养要求。经反复讨论,根据发展的需求,大幅度的调整修订了教学计划。修改的要点包括:展宽专业面,全系一个专业-----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后改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年级再分专门化;体现硬软结合的特点;引入反映新技术的课程,如将人工智能等设为必修课;加强实践环节,进一步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等。后来的实践证明了这些原则是正确的。
   三.建立新的实验室,建设教学和科研的基地
   改革开放初期,我系几乎无一可用的实验室,没有一台微机,甚至没有一台计算机终端,上机仍需要用穿孔纸带输入程序。因此,急需重新建立符合要求的实验室。此事得到刘达校长的大力支持,他亲自找到当时的计委领导同志申请到一笔经费(21 万美金)。在美籍华裔学者李凡教授的大力协助下,购买7 台PDP-11 型计算机,1979 年10 月到货,安装到新改建机房,年底便投入运行,成为我国第一个微机实验室。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国家的支持,特别是世界银行贷款的落实,我系的实验室就更快,更好地建设起来了。人工智能,CAD 等实验室(机房)先后陆续建成。
   四.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水平
   由于文革期间,教育科研的停滞和破坏,造成教师的知识结构严重落后于国际水平,诸如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课程都未开出。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水平。主要措施是:聘请外籍教授来校为教师和研究生讲课。先后聘请李凡、冀中田和郭善??等美籍华裔教授到我系分别讲授微机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取得良好效果。
   依靠校内力量,大力开展教师培训。例如,请数学老师讲“线性代数”,请本系老师讲“PASCAL” 语言,请外语老师培训英语等。均有明显作用。
   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访问、进修或攻读学位,先后选派了张钹、胡道元、黄昌宁、周远清、林学?、史美林、徐光?、陆玉昌、王克宏、孙增圻、马群生、杨德元、周之英、柳西林、周立柱、边计年、贾培发、张再兴、孙家广、林福宗等等赴不同的国家访问学习,为我系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的骨干。
   五.确定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为了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迫切需要确定新的研究方向,迅速开展研究,走向国内领先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在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迅速开展计算机网络及互联网的研究;在计算机软件方面,先后确定了软件工程,数据库及集成电路辅助设计等方向;参考美国MIT 的计算机系中人工智能的研究,原自动控制教研组将人工智能作为研究方向之一;综观国际上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发展极为迅速,原外部设备教研组将研究重点转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语音识别,以及多媒体技术;鉴于国际上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很快且应用面广,新设了计算机图形学与辅助设计教研组。
   在1977-1986 的十年间,我系教学和科研均取得可喜的成果,有以下数据为证:
   1. 初步建成一支素质较高、充满活力的老中青教师梯队,到1987年,已有教授7名、副教授56 名,占全系教职员工(共306 名)中20.5%,其中包括多名博士生导师,走在国内计算机学科前列。
   2. 符合学科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配套教学计划基本形成,1977-1986 共招收本科生943 名,大专生64 名,培养出本科毕业生1469 名(其中988 名为文革中入学的工农兵学员)绝大多数取得学士学位。共招收硕士生239 名,博士生16 名,培养出硕士近100 名,其余硕士生、博士生在读。
   3. 在计算机学科领域(包括新辟的研究方向),均已作出了较好成果,在国内处于前列。承担并完成大量最新研发课题,包括:DJS-100 系列机、石油地震勘探数字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研究、微机网络、语音识别等数十项,其中DJS-100 系列机、集成电路,CAD 技术(制版)系统ZB-761 等8 项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DJS140 机、微机局部网络、ZPC 软磁机、8000 台电话声控查号系统等十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张钹教授等撰写的论文“逐次SA 搜索及其计算复杂性”获1984 年“欧洲人工智能奖”、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 年)。此外,还完成国内首例对日软件出口项目“Fortune”(Fortran Tuner,即FORTN 程序动态性能分析工具)。
   二十余年后的今天,再回顾历史,事实表明上述所做的种种努力是及时且有效的。在校党委正确领导下,全系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我系在短短的数年内走出了文革的阴影,恢复了活力,为我系更上层楼奠定了基础。
   作者唐泽圣教授在1978年5月——1986年10月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此前该系先后称为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系)
版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教育新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