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心理抗“疫”:天天见时时管,家长怨孩子烦,怎么办?

      2020-03-01    

  抗疫进入攻坚阶段,许多人呆在家中已经一个多月。不少家长反映,与孩子相处已从起初的亲密无间进入到冲突不断。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各种矛盾随着时间积累日趋升级。教育专家表示,如何处理这段时间的亲子冲突,的确是对家长的严峻考验。

  三种方法充实孩子的生活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新发分析,孩子精力充沛,长期呆在家中,若没有喜欢做的事,就会憋得难受。久而久之,就会衍生各种问题。解决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只要让孩子总有他们喜欢做的事,心情自然就好了,亲子也就能和谐相处。然而,办法虽然简单,做到做好却不容易。

  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喜欢做什么,并以此为依据安排孩子一天的时间。可以让孩子把他(她)最喜欢的事列出来,按喜欢程度排个序。然后家长与孩子一起逐一讨论哪些事情可以做。

  需要出门才能做的事首先排除;在家里能做的事,有些是要加以限制,如玩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看电视等,这类事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设定时间上限,最好是亲子协商,达成一致。剩下的事就可以按孩子的兴趣规划和时间安排。

  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与抗疫相关的事。

  孩子不能出门,根本原因在于疫情。结束疫情是所有人最大的心愿。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收集整理抗疫的新闻和数据,分析疫情的变化趋势。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到疫情逐步好转,希望一天天变大。这对孩子的情绪健康是有益的。关注疫情也能让孩子看到无数人为抗疫做出的牺牲和努力,激发孩子想为抗疫做点事、出点力的愿望,家长应积极支持。这种参与能促进孩子成长。

  第三,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室内运动,锻炼身体。

  适量的运动有利于身体保持良好状态,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也能消耗孩子旺盛的精力。对有运动爱好的孩子,可以根据其爱好安排适合在家中的锻炼;对不爱运动的孩子,也应培养运动爱好,必要时也可以强制安排适量的运动。

  让孩子倾吐委屈和压抑

  疫情突然而至,打乱了我们的生活。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少有的重大应激事件,每个人的情绪都有较大波动。湖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荆玉梅,连续值守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专设的心理热线4007-027-520,和黄石市12355青少年热线,她从心理疏导的角度提醒家长,正视孩子在非常时期的情绪波动,有利于避免亲子冲突。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还小,有吃有喝就行了,其实不然,孩子的感受更隐性,更难以表达,尤其是家长如果已经表现出情绪困扰时,孩子出于担心或者想表现得乖巧,他们更容易隐藏自己的感受。所以,不管你多忙多累,请务必静下心来,与孩子进行情感层面的沟通。”

  荆玉梅说,可以用以下关键句型与孩子沟通:

  “看到……你是怎么想的?”“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看起来有点不高兴(烦躁、打不起精神……)”“你当下的糟糕感受,如果妈妈(好朋友、老师)遇到会怎么做?”

  这种共情交流会让孩子认识到,家长是认同他(她)的感受的。

  她认为,对于多数家庭而言,这段不能出门就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抗疫时光是难得的,许多家长平时抱怨太忙,没有精力陪伴,太累,那么现在,应该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心重塑亲子关系。譬如,陪孩子玩游戏,陪孩子多读书,给他(她)讲自己或家人的成长故事,孩子对你越了解,日后必然越贴心。

  对学习的关注要降低

  两位专家在受访中都认为,尽管目前有在线学习,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要降低。

  高新发直言,“不太赞同在中小学,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通过网络实施本应该在学校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没有成熟的在线教学模式,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都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在线教学很容易让孩子学得很“夹生”。家长应引导孩子进行一些有利于打基础、补短板、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习活动,把居家抗疫这段时间用来“磨刀”,不误复学之后的“砍柴”。

  荆玉梅认为,特殊时期,学习环境变了,情绪感受变了,大脑的资源调配能力也变了,认知活动必然会发生变化,孩子凭借超强自律完成学习任务已然不易,故不要过分要求,甚至想要实现“弯道超车”。让孩子轻松点,或许学习效率反而更高。(中国教育在线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湖北分站二维码
[中国教育在线湖北分站]
扫一扫 关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