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拧成一股绳 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干好
2021-05-13 11:06:00
作者: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7项、SCI论文366篇、高被引论文近50篇、热点论文近10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机械工程学科连续两年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创建大学生创新工场……“十三五”期间,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硕果累累。

    走进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办院理念。在学校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机械学院的人好像有一种‘机械特质’,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干好。”对此,机械学院院长曾良才表示,这正是对院训最为生动地阐释。

积极营造学术氛围 项目和论文翻几番

    “十三五”之前,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每年承担的国家基金不多,发表的SCI论文一年最多十几篇。“主要是当时学院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曾良才说。找到存在的问题,学院邀请许多专家教授前来传授经验。“老师要有自留地,有自己终身研究的方向。”这句话给学院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绿色制造系统研究的团队之一,张华团队以“站在学科前沿,面向国家发展趋势”为指引,深耕于“绿色制造”研究。“十三五”期间,该团队致力于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制造创新体系,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张华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及时跟进最新科研发展成果;建立多元化导师团队联合指导研究生,形成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加的交叉学科研究群体。该团队根据研究方向分为多个小组,每周五集中研讨,汇报研究进展;每学期初介绍研究方向和工作,期末进行总结,通过表彰激励师生再创新高。

    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团队负责人张华最深的感触。团队成员有目标、有动力,始终坚持持之以恒的“机械”精神。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团队取得了众多骄人成果:科研项目持续获得国家资助,每位老师都有基金项目,“沁研学子”王涵赴英国布莱顿大学访学一年并在《机械工程学报》期刊上发表论文,湖北省第六届“长江学子”丁周阳发表三篇SCI高水平论文并获得省级“互联网+”奖项……

    “青年老师是学院发展的动力和希望。”机械学院副院长汪朝晖谈到。机械学院从事教学科研的青年教师接近一半,40岁以下的硕导近50人。长期从事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相关方向研究的青年博导卢艳,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后面上一等资助项目和博士后面上特别资助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郭永兴副教授一直致力于光纤传感与测试技术、机器人光纤智能感知技术方面研究,研究成果在电力装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为这些重点工程的安全监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近五年来,机械学院有13人获批“楚天学子”。

    “十三五”期间,机械学院承担横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级、部级重点重大课题,相较“十二五”实现了翻三番;高水平学术论文较“十二五”实现了翻十番;机械工程学科连续两年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这体现了学院学科研究正在走向前沿。”曾良才说。

学科竞赛全覆盖 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在机械学院创新工场的实验室里,三五成群的学生正在讨论模型设计,活跃的思维碰撞出不少智慧的火花。走进制造间,在车铣床、钻床磨床等各种加工设备前,学生认真加工零件;走进调试场地,“天骄机械、追求卓越”八个醒目大字跃入眼帘。“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动力。”机器人团队的黄大奎说。

    机器人团队正在准备即将到来的robocon比赛。“专业技术问题和团队配合是准备过程中的难点。“黄大奎表示,比赛涉及很多新知识,需要大家主动学习交流。为此,团队分成了机械和电控两个小组,每周一的会议上,通过大范围集中研讨难点和互相指正,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创新。

    团队有专门的签到本,记录出勤情况。本子上,周末一栏,也是齐刷刷的对勾,显示出每个人都是全勤。储物架上,还有两本已用完的厚厚的签到本。此外,团队的大多数学生都准备考研,周末晚上十点钟离开工场,熬到凌晨两三点复习已是常态。指导老师侯宇表示,到参赛后期,学生打地铺、通宵换班调试更是常态,也是很多学生毕业多年之后仍然记忆犹新的场景。

    2013年初,机械学院作为学校的教改特区,率先提出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四年的课程教学中。曾良才提出,给学生设立“创新工场”。为此,机械学院专门腾出了办公场所,两年投入150多万元购买机械设备和材料,3年投入60多万元资助和奖励学生申请专利、参加竞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有从事创新活动的平台。”曾良才说,“还要舍得花本钱。” 

    “有人认为,机械的学生只会机械,不会其他的,这是对这个专业的误解。”党委副书记李婵娟表示,学院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课程学习上,学生不仅学机械知识,也学习控制等内容;在课外实践上,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提高团队协作、领导能力、动手能力等。2018年,毕业生陈志远被保送清华大学,不仅在于成绩优秀,更是因为其参与多项比赛的丰富经历和较高的综合能力令面试官印象深刻。

    此外,为实现学生竞赛全覆盖,机械学院提出“1+4+N”的竞赛模式:依托“创新工场”这一平台,围绕“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四大赛事,形成N个赛事为延展的竞赛模式。2020年疫情期间,机械学院学生参加了近50项不同类别的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机械学院学生比赛参与率已达到70%-80%,对全校学生科技创新贡献率超过50%。

立足课堂教学 深化教学改革

    提起院长曾良才,汪朝晖首先想到的就是“榜样”二字。“院长做事总是亲力亲为,给老师们做出了表率。” 4月16日,曾良才所在的“液压传动”教师团队在首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以实际行动向教师们展示对教学的重视。在曾院长的带领下,各教学团队锐意进取,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

    齿轮转动的“吱吱”声,小钢珠碰撞的“铛铛”声,屏幕上没有解说,但整个机械传动过程却十分优美舒展。“这就是机械之美。”侯宇教授的一句话点评,将学生拉回现实课堂,“掌握了原理,你们也能实现。”

    这是《机械原理》课程主讲教师侯宇,日常为同学们准备的“餐前甜点”之一。课前,他经常放在国外机械专业网站上下载的科技视频或者展示往届学生的作品。“调动学生对课程主动学习的兴趣很有必要。”侯宇表示,通过上课前展示机械装置、课堂上介绍参加比赛的益处等吸引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

    “如何设计一个仿生扑翼机构?”“家用轿车发动机的转动模式有几种?”“如何改进哈罗单车?”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机械原理的小班研讨课上纷纷变为现实。课下,学生们三五成群,根据小组选择的project查资料、搞设计、做课件;课上,台上学生演讲展示,台下观众忙“挑刺儿”提问,气氛十分活跃。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课程团队经过多次讨论,最终构建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五横五纵”矩阵型教学体系,及“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大班授课构建基础理论框架,小班研讨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两相结合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最大化。

    经过各教学团队的不断努力,2017年,机械学院获批机械工程湖北省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学科进入B档。

    曾良才曾提出“三个自主”,即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学生要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专业课程,自主在学习中心和创新工场学习;教师要自主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作为全校范围内的“先行者”,机械学院从2013年起就开始进行大类招生,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配合工程认证以及实现统一规范管理,机械学院于2017年在全校首个进行“电子化阅卷”,做到了试卷改完有痕迹,直接与学生达成度挂钩。经过五年的不断完善,如今电子化阅卷在全院基本实现全覆盖,极大地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不少老师表示,不仅统分方便了,而且出差也能远程改试卷……

    回顾“十三五”,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完成设立的全部目标;展望“十四五”,机械学院提出,力争获3-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科研经费实现翻一番,机械工程学科第六轮水平评估进入B+等新规划。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夏绪辉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学院全体教职工秉承强烈的责任心,诲人有责;高尚的职业道德,诲人不倦;较高的学术造诣,诲人有术;丰富的教学经验,诲人有方。学院上下拧成一股绳,埋头苦干搞科研,脚踏实地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学院全面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在线 见习记者 蒲亚杰 郑陆宇  通讯员 陈昌艳 )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