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师范学院科研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
近日,黄冈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阮志军教授团队、祝俊伦博士课题组先后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和重要综述论文。
阮志军教授团队在荧光探针设计与重金属离子检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A novel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enables dual-channel selective “turn-on” detection of Hg2+ and Ag+ via distinct thiophilic effects, essential mechanisms, and excellent sensing performance for mercury(II) in aggregated states”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上被公开发表,黄冈师范学院为唯一作者单位。该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编委和审稿人的高度认可,不仅成功入选HOT Papers,并受邀在RSC英国皇家化学会、RSC Materials Science等出版社公众号对其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介绍。
当前,由于Hg2+和Ag+与硫的高亲和力,许多含硫受体的化学传感器相继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开发出来,但由于Ag+和Hg2+两种离子与含硫受体具有相似的反应活性,导致Ag+或Hg2+的存在通常会干扰对另一种离子的检测,因此设计一种巧妙的探针来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是目前行业内存在的普遍性难题。为探索制备一款智能的探针以实现不同信号输出,并同时选择性检测Hg2+和Ag+,黄冈师范学院阮志军教授团队经过长时间研究,精心设计了一种含有两个硫缩酮基团的荧光探针DTPAS,有效实现了Hg2+(红色荧光)和Ag+(绿色荧光)的双通道选择性“开启”检测。该项研究成果不仅为复杂系统中多种分析物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也为化学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平台。
论文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4/tc/d4tc00785a
公众号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eS9-0ISDOHH2IYbOXoNOw
祝俊伦博士课题组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上发表题为“Self-powered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photoelectrode: An up-to-date review”的综述论文(Coordination ChemistryReviews,2024,518,216095.DOI:10.1016/j.ccr.2024.216095)。祝俊伦博士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黄冈师范学院邵东副教授、田正芳教授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工作,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文为教授和王升富教授分别为第二、第三通讯作者,黄冈师范学院为第一单位。该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资助。
自供能电化学传感器(SPES)是一种无需外接电源的、集成供能与检测双重功能的分析传感装置。与传统的电化学传感器相比,SPES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例如易于小型化、易于便携式化、可无线传输、可智能化和可供给能量等。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智能传感设备的自供能运行是一种理想的选择。然而,由于供能方式的限制,智能式、便携式、可植入式电化学传感设备运行所需能量的供给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开发新一代多功能传感设备用于疾病筛选、环境监测等方面将是未来传感器发展的热门研究领域。
作为电化学传感器的重要分支,SPES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不同供能方式和传感策略相关的研究进展被广泛的报道。但是,这些SPES仍然存在自供能效率不足、环境能量采集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本论文系统总结了基于光电极的自供能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图2)。首先,本文概述了光电极的种类、特点和改进设计策略。随后介绍了基于光电极的不同SPES在特定目标物检测中的分类和应用。此外,还详细讨论了基于光电极的SPES的优缺点。最后,该论文还系统总结了基于光电极的SPES在可穿戴传感设备和便携式传感设备相关领域的潜在用途并对SPES的相关瓶颈和未来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展望。
据悉,《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是中科院SCI化学大类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20.3。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0854524004417
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深入践行人才“两高”发展战略,充分依托各类科研平台,全力支持高层次人才广泛开展具有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性基础研究,推动优秀青年科研人才不断脱颖而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持续提升。(中国教育在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