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除了对过去一百年文艺界获得的丰硕成果表示肯定与祝贺,也提出了五点希望。而有这么一些人,他们默默践行着习主席的殷殷嘱托,在学术研究中坚持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感知民间传统音乐的力量、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他们就是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团队。
该“中心”团队以民族音乐学者赵书峰为主任,带领了8名硕博研究生以及多名研究员,在“田野做透、板凳坐穿”的学术理念影响下,他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在田野中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到“下马种花”的学术态度。因此,中心团队成员除去个人田野工作以外,在赵书峰的带领下组织多次田野活动,足迹遍布了湖南的湘南、湘西南、湘西等地,涉及了湖南瑶、苗、土家、侗等多民族的乐舞文化。发掘了丰富的湖湘乐舞文化,领略了地方文化魅力,在不断的田野工作与学术反思中产生了丰硕成果。赵书峰认为,“中心”在学科发展的道路上,将结合当下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继续做到三大坚持:
一、坚持以田野工作为研究根本,坚守人民立场
“中心”主任赵书峰在田野工作中坚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根本立场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研究精神。时刻提醒团队的研究者们“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的立身之本,要坚持长期的田野工作,注意田野伦理,不要做田野‘强盗’,要与百姓们保持联系,经常做田野重访以及田野回馈。”因此,在“苗疆走廊”湖南段乐舞文化的田野考察工作中,赵书峰以及“中心”成员在酷暑中坚持完成了二十多天的考察,深入地方乐舞生存环境、了解人民的音乐之“声”,洞悉他们的生活本质,从微观与宏观的视野中来思考地方苗、瑶、土家等乐舞文化的历史与当下、传播与流变。
考察“苗疆走廊”
不仅如此,“中心”主任赵书峰对湖南瑶族进行了长达近十五年的田野工作,在瑶族聚居地与传承人同生活、共情感,发表了关于湖南瑶族音乐文化研究论文近40多篇,涉及瑶族婚俗、瑶族节庆、瑶族民间音乐等相关内容,与传承人、地方百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考察瑶族“还盘王愿”
这样的学术研究立场与思路既融入百姓生活,也体验、感受了他们的精神脉搏与实践地方文化,了解他们真正的音乐生活以及艺术创新的来源。
二、坚持以“非遗传承”为研究使命,把握传承与创新
“中心”目前坚持以湖南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传承为学科使命,发扬湖湘文化精神。在多次田野中录制并保存了各少数民族乐舞文化遗产,如苗族的“椎牛仪式”;瑶族的“盘王节”“还盘王愿”“坐歌堂”“婚俗”;土家族的“舍巴日”等现场的录影录像,并成立了固定的田野考察基地。
录制瑶族“坐歌堂”活动
“中心”成立“蓝山汇源田野考察基地”
同时,除了研究工作以外,赵书峰还注重对乐舞文化应用问题的思考,例如“中心”研究员谢春及其学生前往湖南江华县湘江乡参与瑶族“跳九州”的编排工作;“中心”成员徐花参与土家族“打溜子”培训班;成员李静参加苗歌培训。这些工作不仅是对地方“非遗”文化的感受与理解,更能加强对地方乐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中心”成员徐花(右)参与湖南吉首大学土家族“打溜子”培训班
“中心”成员李静(一排右)参与湖南吉首大学苗歌培训班
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的科研标兵,赵书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所以,博士生余媛在考察湘西南苗族“四八姑娘节”时,赵书峰多次强调面对民间节庆中丰富多彩的乐舞元素,要尊重地方百姓的创新精神,衡量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要在他们的创新中找到学术研究脉络,找到事物发展规律,发现它们的美,才能产生更有深度的学术成果。
三、坚持以“跨学科”为研究方法,扩宽文艺空间
赵书峰推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的研究精神,倡导“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他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项目就是试图从语言学上寻找瑶族音乐与方言关系,发现瑶族音乐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次,在他的《瑶族婚俗仪式的历史与变迁》《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问题的新思考》等文章中还表现了对乐舞文化与历史的关系,还有田野过程中对古碑刻、古建筑的考察以及古文献的阅读,都是力图通过史学来考察源源不断的民间文化传统。再次,随着在当下互融共享的少数民族节庆发展,赵书峰又提出思考关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目标这一问题。最后,在当前新媒体、新科技之下,加强文化艺术的表达方式,关注乐舞文化变迁的新手段与新途径。赵书峰将音乐与语言学、哲学、史学、社会学、新科技等方面融会贯通,呈现出了更加有内涵、有思想、有意义的文艺空间,而不是单一的乐舞研究。
“中国与东南亚瑶族《盘王大歌》系列传世唱本整理与研究”田野考察
当前,“中心”在赵书峰的带领之下,努力践行时代赋予的使命,首先从百姓生活中汲取养分,挖掘鲜活的、真实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刻谨记用脚去丈量地方文化的传播方向,用镜头去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用智慧去分析传统音乐表演的文化内涵,并将成果反馈给地方百姓,为传播地方文化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一份责任与担当。其次是不断继承与创新,尊重民间艺人的创新精神,并在时代潮流中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扩大学术眼界,提高自身修养,向地方百姓传播正确的文艺观念,创造更多符合中国审美观、价值观的音乐表演作品。最后是要始终坚持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指导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将民族文化推向全世界。
赵书峰认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民族音乐学者,是我们一生之追求,更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根本。要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强化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在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民间艺术无比繁荣的今天,作为民族音乐学的一份子,要在当代中国人民追梦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吸收养分,在人民生活源头活水中获得灵感,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教育在线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