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智汇岳麓山奋斗强省会”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以下简称“大科城”)第二届科技人才聚合行动暨2022年“红枫计划”“人才学社”启动仪式在岳麓科创港举行。大科城推出一系列引才、育才、留才的创新举措,致力搭建起多方联动、资源聚合的科创“筑梦平台”。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主任赵凯明,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鲁先华,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雷桂平,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罗缵吉,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罗社辉,省、市、湘江新区、岳麓区和大科城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涛,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工业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女子学院等高校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有关人才代表、园区平台及金融机构代表参加活动。
建平台、实举措,人才服务“摸得着,看得见”
立足科教人才优势,锚定“强省会”目标,活动当天,大科城发布一系列人才服务创新举措。
大科城现场兑现2021年首批人才政策,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涛等6名高校人才、24家科创企业共获得“人才红利”约300万元。20余名专家库专家、技术经纪人代表正式受聘,目前已入库专家及技术经纪人100余名,为完善大科城科技术成果转化链条助力赋能。
香港城市大学(长沙)创新科技中心负责人朱嘉振是此次受聘的技术经纪人之一,他已协助对接香港城市大学3个科创项目落户长沙。朱嘉振表示很荣幸能成为促推成果转化的一员,希望未来能将香港城市大学更多的技术成果和人才引进大科城。
活动正式启动大科城“人才学社”,面向大学生、创业者、企业家等八大主体推出“人才巴士”“人才就业帮”“技术经纪团”等八大举措,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平台企业、专业机构的“联动效应”。同时,2022年首列“人才巴士”也正式启运,100余名高校学子乘坐巴士深入大科城、金霞经开区、浏阳经开区优质企业,“面对面”精准沟通,为学子留湘就业、企业引才汇才搭建互动桥梁。
此外,活动外场还同步开启“线上+互联网”人才招聘会,吸引来自长株潭及大科城合作园区的36家优质企业,提供不同领域岗位182类,发布人才需求1500名。其中,不乏山河智能、蓝思科技、湘江鲲鹏等国内知名企业。
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规划部部长任璟鹏表示,今年已经是他们第二次参加人才聚合行动,通过大科城他们和更多优秀应届毕业生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据统计,招聘会现场共收到简历972份,通过直播带岗平台投递简历547人次,企业现场洽谈人数共计681人,当场录取意向22人。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大科城拥有“两院”院士33名、国家杰青66名、长江学者95名,各行各业人才荟萃,正是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宝贵资源。
大科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罗予武表示,将始终紧盯科技领军人才“中坚力量”,优秀青年人才“源头活水”,高校毕业生“基本底盘”,通过搭平台、建机制、优服务,为人才发展助力,为园区产业赋能,为实施“强省会”战略和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建设贡献大科城智慧。
此次大科城科技人才聚合行动的背后,是湖南聚集人才、珍视人才、造就人才的生动写照。“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景象正庚续绵延。
搭舞台,育成果,创业支持“有力度,有温度”
当天,活动同时宣布启动大科城2022年“红枫计划”,现场大科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和湘江新区大科城公益债券种子基金合作银行签约。
作为大科城的一项品牌活动,今年“红枫计划”将立足大科城、辐射长株潭、助力强省会,全面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人才创业、服务科创企业成长,以“投资+孵化+服务”的方式,全周期孵化培养一批优秀科创项目。“每个项目投资20万元至50万元,并通过红枫基地、红枫训练营等配套提供金融、科技、人才、政策、服务支撑。”
据了解,2021年,“红枫计划”共吸引1582个项目“麓山论剑”,搭建起拥有200个涉及多领域创新创业项目的优质项目库,带动社会股权投资2.1亿元。大科城已设立各类基金7支,总规模达20.5亿元。
“从载体到人才,从成果孵育到投资产业,再到金融支持,这里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支持生态。”看中大科城全周期扶持和金融赋能,中南大学埃米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谢辉已将团队的“埃米材料与生物制剂研发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落户大科城。
据大科城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红枫计划”正在进行项目征集,可通过大科城AI云平台线上报名,也可通过高校院所、创业孵化园区、创业投资机构线下递交报名资料。他们表示,将充分发挥‘红枫计划’的纽带作用和吸聚效应,在筛选培育一批好苗子的同时,全面助力长株潭引才、育才、留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红枫计划”将采取常态报名、月月路演、季度投决模式,通过广泛的项目征集、高效的路演评审、全面的尽职调查、科学的投资决策以及严格的监督考核,原则上每3个月完成一批项目投资。
此次活动旨在落实中央和省市各级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践行“强省会”战略的具体实践,以人才资源共享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的积极探索。
(中国教育在线 通讯员:瞿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