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 春色正浓
科研领域也有许多
重要成就蓬勃萌发
让我们跟随官微一览
近期东大科研情况吧!
要闻·导览
01 科技动态
01 东南大学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02 2023国际显示技术大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磁感及其对磁通的调控机理”开题会举行
04 孙岳明教授团队在多重共振材料和发光器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05 韩俊海教授团队在神经发育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06 梁高林教授课题组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07 李全团队在光驱动分子马达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新闻·详情
东南大学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4月1日,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志军一行到东南大学访问,双方进行了合作洽谈并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刚、江苏省工信厅产业转型升级处(省汽车工业办公室)处长熊斌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莲芳,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签约仪式。
双方就科研合作、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洽谈交流,并落实细则。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求真务实,共同发展”的原则,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努力实现企业和高校在智能新能源汽车及智慧出行领域的全方位技术合作。会上,双方签署了《东南大学——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促进人才、技术、资本与产业等方面深度融合,谋求共同发展。
2023国际显示技术大会
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3月31日至4月3日,2023国际显示技术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play Technology,ICDT)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开幕式上,国际信息显示学会全球主席Achin Bhowmik博士发表开幕致辞。东南大学副校长孙立涛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南京市副市长吴炜、南京市鼓楼区区长方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总站副站长杨明到会并致辞。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教授分享了第三代半导体压电-光电子器件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马於光教授分享了蓝光OLED材料的最新进展;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梅剑平博士介绍了新型显示技术应用如何推动传统电视向新媒体转变。
在同期举办的未来显示技术研讨会上,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卞曙光、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材料处处长任家荣、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傅浩等到会参加并致辞,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欧阳钟灿院士围绕显示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作主题报告,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王保平介绍了最新显示技术知识产权分析情况。研讨会还围绕神经形态显示、纳米发光显示、眼机界面显示、光场显示、全息显示、仿生显示、医用成像与显示、空间显示等未来显示技术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
本次会议以“预见显示技术发展趋势(I see display trend)”为主题,涵盖了新型显示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17个技术领域的技术研讨会(57个分论坛、约450个报告),旨在积极推进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中国显示产业的发展。
2023国际显示技术大会是历经新冠疫情之后,全球显示技术领域首场大规模现场学术产业交流盛会。本次参会人员超过2000余人,达到历届最高。与会专家学者对显示领域的前瞻研究、技术创新、未来趋势展望等开展了深度探讨,进一步推动了显示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国显示技术及产业的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本次大会是全球信息显示技术领域的一场大型学术盛宴;同时也是我校开展的一次既触及学科领域最前沿、又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的社会实践大课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
“磁感及其对磁通的调控机理”开题会举行
3月25日下午,由电气工程学院程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磁感及其对磁通的调控机理”开题会在江苏镇江举行。
在该项研究中,程明教授团队发现了“磁感”现象,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磁感”学术思想,定义全新的磁路元件—磁感,建立了包含磁感元件的矢量磁路理论,推导获得磁电功率转换定律,进而解决了长期以来磁路中磁通相位难以定量阐释、磁路功率通过磁变量难以直接计算等问题。项目中所提出的磁感和矢量磁路理论在磁路研究方面具有普适性,可用于磁性材料损耗计算、磁性元件优化设计、构建磁场调制器、推演新型电机拓扑结构、提升电机控制器性能、分析超导材料物理现象等。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汇报,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磁感学术思想具有“从0到1”的原创性,填补了磁学参数的空白,有望结束铁心损耗计算长期依赖经验公式的历史,为电机、变压器等电磁装备设计、建模和调控提供新方法,实现电气工程学科重大理论突破,拓宽了电磁学疆界,将对电气工程、电磁学以及磁性材料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资助科研人员提出原创学术思想、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如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和揭示新规律等,旨在培育或产出从无到有的引领性原创成果,解决科学难题、引领研究方向或开拓研究领域,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供给。据了解,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20年启动实施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来我校获批的第3个项目,标志着我校在基础研究原创探索领域取得新进展。
孙岳明教授团队
在多重共振材料和发光器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化学化工学院孙岳明教授团队的蒋伟教授报道了一种简单的纯红光多重共振材料设计策略,相关成果以“A Simple Molecular Design Strategy for Pure-Red Multiple Resonance Emitters”为题在化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ngew. Chem. Int. Ed.以Hot Paper形式在线发表。
全有机窄光谱发光材料是下一代广色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的核心染料。多重共振发光机制由于能够兼具热活化延迟荧光、高光致发光效率和窄半峰宽特征,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然而,相比于发展迅速的蓝光和绿光区材料,红光区染料受困于有限的共振衍生结构,研究进展缓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校蒋伟教授与清华大学段炼教授合作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共轭电荷转移”策略,成功开发出目前结构最简单的纯红光多重共振染料(PPZ-BN)。受益于PPZ-BN高效窄光谱发光特征,对应的器件不仅表现出26.9%的高外量子效率,而且在发光峰位为613 nm、半峰宽为0.17 eV情况下获得了接近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定义的红光色坐标(0.67, 0.33)。此外,上述器件同样表现出优良的稳定性,在10,000 cd/m2的初始亮度下,器件的LT99> 43小时,这也是目前所有红光OLED的最优寿命之一。
本工作的第一作者为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陈浩文和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范天骄,共同通讯作者为我校蒋伟教授,清华大学张跃威助理研究员和段炼教授。我校为该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
韩俊海教授团队
在神经发育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韩俊海教授团队在智力发育障碍相关因子PQBP1调控大脑纹状体发育机制的研究成果以“PQBP1 regulates striatum development through balancing striatal progenitor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为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
我们的大脑大致分为前脑、中脑和后脑。其中前脑最前端的端脑背侧主要发育为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负责处理我们的感觉、思考、记忆、情绪等信息,而腹侧则发育为皮层下脑组织,包括基底神经节、嗅球和海马体。基底神经节中的纹状体等核团控制着我们的运动和习惯行为等。由于纹状体等基地神经节核团位于大脑深部,我们对它们的发育规律知之甚少。韩俊海教授团队发现X染色体连锁智力发育障碍相关蛋白多聚谷氨酰胺结合蛋白1(Polyglutamine-binding protein 1,PQBP1)对于平衡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自身增殖和分化至关重要。该蛋白通过调控Numb基因的选择性剪接,从而影响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该研究揭示了纹状体发育中的新的分子调控机制,同时也为阐明PQBP1突变导致Renpenning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文华、谢浩博士和刘娴博士后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我校韩俊海教授和张子超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我校为该项工作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2030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梁高林教授课题组
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3月29日,化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化学学会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线发表了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梁高林教授课题组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论文标题为Apoptosis-Amplified Assembly of Porphyrin Nanofiber Enhances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Oral Tumor。该文章首次提出了一种“3A”策略(即:Apoptosis-Amplified Assembly,凋亡放大组装),设计了基于凋亡蛋白酶循环激活的多肽-卟啉分子Ac-DEVDD-TPP,实现了对口腔癌的自增强光动力治疗。
作为一种颇有前景的新兴技术,光动力治疗相较于传统的手术治疗及化疗方式具有高空间选择性的优势。但通常用于肿瘤光动力治疗的光敏剂分子往往水溶性较差且肿瘤选择性不足,从而极大制约了光动力治疗的疗效。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梁高林教授课题组设计出一种智能多肽-卟啉分子Ac-DEVDD-TPP(见图a)。该分子包含两部分,即凋亡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多肽底物DEVD和具有自组装以及光动力能力的苯基卟啉结构。Ac-DEVDD-TPP分子进入肿瘤细胞后,经光/药物诱导产生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识别并切割其底物序列DEVD生成D-TPP分子;D-TPP能够自组装形成D-TPP纳米纤维并聚集在线粒体周围;在激光照射下,D-TPP纳米纤维可产生更多的单线态氧、诱导细胞更深度凋亡、激活产生更多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从而实现凋亡放大组装的进程(见图b)。这种循环放大机制大大增强了癌细胞的凋亡过程,实现了肿瘤的增强光动力治疗。研究中发现,Ac-DEVDD-TPP分子在促进口腔癌细胞凋亡的同时还能够激活细胞焦亡通路,实现口腔癌细胞的协同高效杀灭。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3A策略对口腔癌的皮下和原位模型具有显著增强的光动力治疗效果。
我校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刘筱阳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我校首席教授/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梁高林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的资助。
李全团队
在可编辑软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突破
日前,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以“Programmable Jigsaw Puzzles of Soft Materials Enabled by Pixelated Holographic Surface Reliefs”为题,在线报道了我校智能材料研究院院长、化学化工学院李全团队在基于像素化全息表面浮雕结构可编辑液晶光学拼图方面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并被选为Editor’s Choice。我校李全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和李全院士团队前成员、现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郑致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人工干预软物质材料的自组装行为以获得想要的超结构是一项复杂但意义重大的工程。部分或完全由刺激响应的软材料构成的光学元件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并被称为“软光子学”。液晶是一种典型的刺激响应型软物质材料,得益于其独特的电学和光学性质以及出色的分子自组装的特性,液晶软物质材料在非显示领域如平面光子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大放异彩。然而,实现器件的大面积制备,提高器件稳定性,实现宽光谱可调谐仍然存在巨大挑战。
利用数字化全息光刻系统在光刻胶表面产生像素化的条纹沟槽结构,以此诱导液晶分子自下而上的自组装行为。由于液晶的连续体及弹性体作用,液晶将沿沟槽方向定向排列。像素化全息表面浮雕的参数,包括几何尺寸、亚波长周期性、纳米结构取向、形貌深度等均可以精确控制,从而能够以数字化方式产生高度有序且稳定的液晶软材料组织。进一步而言,这种多维度操控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对液晶分子的调控手段:通过控制表面浮雕结构的几何尺寸,可以轻松实现任意宏观或微观的图案化液晶;通过控制不同像素浮雕结构间的亚波长周期,可以实现表面锚定力的像素化精确控制;通过控制不同像素浮雕结构的形貌及深度,液晶分子的自组装行为也会随之改变。此外,这种浮雕结构赋予了液晶光学拼图优异的稳定性及耐久性:所制备的液晶平面光学元件在蓝光及紫外波段仍可保持稳定并正常工作,用封框胶封装后的器件在室温环境下可保存20个月以上,因此该技术有望进一步促进基于液晶的可调谐平面光学元件的商用化及工程化。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江苏省“双创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
东大科研的春天
繁花似锦 魅力无穷
为东大科研人点赞~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