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荣誉+2,南京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再获佳绩
2024-10-16 16:49:00
南京理工大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推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努力提升学生解决动态、复杂、不确定工程问题的能力,多措并举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卓越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打造具有南京理工大学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

  近日,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优秀案例和优秀校企导师组名单。学校“以‘四个零距离’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入选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优秀案例,机械工程学院陈龙淼教授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战略科学家钱林方作为校企主导师入选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优秀校企导师组。

  今年5月,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改革与产教深度融合,提升高质量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能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优秀校企导师组建设、优秀案例征集工作,并于8月公示评选结果。

  本次优秀案例以实现“四个零距离”构筑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的“南理工模式”为主要内容,突显学校聚焦需求牵引、项目驱动、协同育人,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长三角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供给。

  通过打破物理边界,实现高校和企业零距离。依托重大项目,汇聚学科、师资、科研合力,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与南京市共建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与江阴市共建长三角数字创新港、与秦淮区共建秦淮数字经济创新湾,打造“两港一湾”新格局,推动高校和企业在物理空间上实现融合,集聚创新优势、增强创新动能。现已入驻全国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江苏省工程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创新平台,江南工业、中电熊猫等企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基地”等一批实践平台。

  通过打破身份边界,实现教师与员工零距离。出台工程硕博校企双导师遴选办法,建立非学科化的、强调工程能力的导师遴选新标准,柔性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导师培训交流,鼓励教师前往企业学习交流,企业导师全过程、全维度参与学生培养;建立校企导师互认互聘、共同考核的双向流动“旋转门”机制,推动高校教师与企业员工角色轮转,共同研究、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通过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学生与平台零距离。聚焦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与企业加强平台共建,扩大研究生专业实践校外基地,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平台支撑,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实现“项目-团队-平台”联动,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学校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第十七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擂主(全国第一),在第十八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中,特等奖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工信部和江苏省高校第一。获评教育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重要贡献单位”。

  通过打破课堂边界,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师生“一对一”制定培养计划,以生产研发一线为课堂,采取实景式、实感式、案例式教学方法,贯通“实践-创新-生产”全流程,直接在各实践基地内开展学生日常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大校企合作课程和教材建设力度,实现理论知识和行业前沿、技术创新、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纳入教育部工程硕博士核心课程。

  本次获评的优秀校企导师组由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的高水平专家组建,致力于为国家培育跨领域跨学科智能武器装备专业复合型栋梁。导师团队紧密结合教学理念,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高水平校企协同育人中探索前沿技术与工程应用的融合路径。

  校内导师负责学生在基础理论研究方向的深入性和前沿性,为工程技术瓶颈突破奠定理论基础。企业导师负责将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瓶颈的底层问题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基础理论的工程应用。共同为研究生提供全面、深入且实践性强的科研指导,促进研究生高质量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面向国家急需和区域经济发展,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高质量发展道路。学校将紧密围绕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重点任务,继续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与人才培养,建立全链条、全要素配置的产学研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为培育更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工程师提出智慧方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