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同心共筑江南梦,生源质量创新高 江南大学本科招生工作年度总结
2025-01-10 11:43:00
江南大学

  优质生源是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江南风格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支撑。江南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强化使命担当,矢志创新发展,强化招培联动、校院协同,统一认识、加大投入、多措并举,持续提升本科生源质量。

  系统布局 形成招生工作“一盘棋”

  校领导高度重视招生工作。在2024年首次举行的本科新生录取通知书现场颁发仪式上,吴正国书记向17所优质生源高中赠送“金榜题名”录取喜报,陈卫校长现场签发0001号录取通知书,堵国成副校长逐个为现场300多名本科新生颁发录取通知书。

  吴正国书记向高中赠送录取喜报

  陈卫校长签发0001号录取通知书

  陈卫校长亲赴高中开展科普讲座,连续四年在高考前夕向全国高三学子送出美好祝福。

  在学校本科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部署推动下,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完善“校院协同”的招生工作体系,深入推进“一院(部门)包一省(市)”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召开校级招生工作专题推进会8次,为本科招生工作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学校层面成立由主管副校长担任组长的常态化招生专项工作组,学院层面成立以书记为组长的招生工作组,统筹协调校内外资源,精准发力,深耕细作,确保高质量、高效完成各项招生工作任务。

  构建招生大数据评价模型,发布生源质量数据报告和分析报告,根据历年录取数据、生源质量分析,结合学科与专业发展需求、毕业生就业情况,基于各省份经济发展特征、就业需求导向、考生对于专业的偏好程度等因素,合理调配招生专业计划数与各招生专业投放的区域分布。

  招培联动 聚力生源质量“出新招”

  助推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档升级,全新推出6大卓越创新班,吸引优质生源积极报考。强化招生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加3个新工科招生专业,暂停招生5个专业。细化设置招生专业组,挖掘各招生专业组亮点优势,填满组内专业不调剂,“小而美”的干净专业组获得考生家长普遍好评,提升江南大学报考热度,让“江南好、上江南”引起越来越多考生的共鸣。

  校院协同 打好招生宣传“组合拳”

  1.高招季宣传

  扩大高招季集中宣传规模,33个招生宣传组共663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参加496场高招咨询会,较2023年规模增加47%。重点强调志愿填报的跟踪指导,加强招生宣传的绩效考核,提升优质生源的录取人数。

  2.常态化宣传

  聚力推进常态化宣传,启动实施“双高”强互动“三个一”工程,做实做细“百名教授进名校”“江南学子中学行”、研学江南、校园开放日等品牌项目。

  3.专业宣传

  强化专业为中心招生宣传,建立健全以专业为主体的宣传工作新格局,增强主动宣传的意识和行动,实现一专业一微信、一专业一视频,来自各学院58位院长、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录制62个专业推荐视频,通过视频号、B站、腾讯平台播出,浏览量120余万人次。

  4.新媒体矩阵宣传

  打爆新媒体矩阵运营,根据考生和家长关注点,创新招生宣传内容,精耕以本科招生微信公众号为主的“一网五端”新媒体矩阵。

  优化服务 聚焦群众需求“办实事”

  高考是“国之大考”,高考招生宣传及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高校人才选拔,而且关系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

  2024年高考志愿填报之际,本科招生办公室李兆丰录制高考志愿填报线上辅导视频,为广大考生及家长提供专业、贴心的指导服务。

  本科招生办公室主动走进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泰州中学等,通过专题讲座解读高考志愿填报要点,帮助家长理解录取规则。各专业老师提供“面对面”咨询,解答具体专业疑问,满足个性化咨询需求,助力高三学子实现科学、精准的志愿填报。

  6月13日-7月4日,本科招生办公室、各学院设置校园开放日常态咨询点。在志愿填报的关键节点,在校内举办专场咨询会,招办主任、学院领导、知名教授、学霸学长与省内外500余名高三考生、家长们面对面交流,解读招生政策并指导志愿填报。

  为加强“双高”人才衔接培养和协同育人,探索“双高”互动新模式,本科招生办公室特编制《双高强互动指南手册》,为生源高中提供个性化支持与服务。

  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和学校“一体两翼”办学格局,不断改革创新,深化“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机制改革,全力推进本科招生专业提质升级,以优质生源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共同谱写江南大学更加灿烂的育人篇章。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847725559 2024-12-09 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