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井冈山大学五个学院硕士招生专业的研究方向简介
2023-08-16 20:04:00

  井冈山大学,位于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素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美誉的江西省吉安市。学校现有青原、吉福、长岗3个校区,校园面积2458.7亩,校舍建筑面积7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2余亿元,图书馆藏书214万余册。学校设15个教学学院(部)和3个管理型学院;有“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所。


  学校现有硕士学位点3个,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工作、生物与医药。现有普通本科招生专业50个,职教本科招生专业4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招生,其中13个专业列入一本批次招生。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22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万余人。学校获批2022年度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校在江西省2022年度综合考核工作中取得了应用型高校综合考核第一名并位列第一等次的成绩。

  01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研究。

  方向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伦理思想、社会发展与治理思想等展开研究。本方向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学科成员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人民日报》(学术版)等权威报刊发表论文19篇,专著《自然之镜:“消费—生态”悖论的伦理探索》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正在主持1项中宣部人才工程项目和1项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方向2: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开展研究,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要义,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发展等问题,本方向有2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本研究团队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东南学术》《东岳论丛》《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代表性论文有:《论马克思平等观的三重意蕴》《论马克思的“伦理”思维与伦理思想》《从伦理走向道德:精神的嬗变与思维的转换》等;出版专著《现时代的理性、自由与意义》。

  方向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主要围绕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问题开展研究,本方向有1名教授、4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和省级课题8项;在《道德与文明》《求索》《伦理学研究》《广西社会科学》《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代表性论文有:《消费主义的伦理批判》《启蒙辩证法与生活辩证法》等;出版专著《主体的张扬与退隐——现代文化场域中的消费主义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主要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方向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主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研究,本方向有2名教授、3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方向负责人及其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提交的对策建议“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核心”被中央领导同志持续关注,3次获中央和省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励18项;方向带头人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委中心组学习辅导专家和江西省情研究首席专家。

  方向2:中共党史与党的建设研究围绕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井冈山斗争史与党史党建等展开研究,有5篇学术论文被《红旗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本方向有2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2名讲师。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正在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中宣部人才工程项目,提交的咨询报告先后2次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方向3: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井冈山精神、红色文化等方面展开研究,本方向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1名讲师。本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市厅级课题20余项,主持横向课题3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参编教材2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江西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代表性论文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党合作与和谐的政党关系的构建》。提交的对策建议先后5次得到省级和市厅级领导肯定批示;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


  三、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方向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开展研究,本方向有2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2名讲师。本方向研究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5项;在《江西社会科学》《井冈山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

  方向2: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本方向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展开,本方向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3名讲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3项;在《江西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方向3: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方向主要围绕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研究,本方向有2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3名讲师。本方向教学团队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项目18项;独著和参与撰写著作7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代表性论文有:《井冈山精神是具有独创意义的中国精神》《红色资源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学科带头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其它各类各级奖项3次。

  02政法学院(社会工作0352)

  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城镇社区社会工作、社会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

  方向1:农村社会工作本方向研究留守人群社会工作、乡村振兴与农村共同富裕相关问题、女性与家庭社会工作。在汲取井冈山根据地蕴藏的社会工作智慧,弘扬庐陵正气文化,聚焦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留守人群和弱势群体的现实需求,关注社会变迁中的农村家庭问题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拥有1名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名全国百名社工人物、1名省金牌研究生导师、4名社会工作师;拥有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承担 5项国家级课题;出版 5部专著获;1项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方向2:城镇社区社会工作本方向研究“党建+”社会工作、特殊人群社会工作、社区矛盾预防化解。在发掘井冈山时期群众工作资源,探索党建引领社区社会工作发展,聚焦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与社会支持,服务社区矛盾的 源头预防化解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拥有1名赣鄱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名省优秀社工人才、5名社会工作师;拥有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承担5项国家级课题;出版4部专著;获3项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方向3:社会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本方向研究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社会服务项目管理、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总结井冈山时期社会建设实践经验,探究社会工作本土化,承接社会服务项目,在实践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服务革命老区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拥有1名全国百名社工人物、1名省优秀社工人才、5名社会工作师;拥有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研究中心”、吉安市社会组织咨询评估服务中心;承担6项国家级课题;出版7部专著;获4项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03生物与医药

  一、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086001)

  主要研究方向:药用资源开发与利用、药物高通量筛选与创制、医药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

  方向1:药用资源开发与利用基于井冈山区域丰富的药用资源,开展药用植物调查编目、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快繁种植、有效成分提取与活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构建了龙脑樟、太子参、百合等中药材的快繁和种植技术体系,种植面积达数十万亩,实现了使用人工饵料进行水蛭的室内饲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研究方向成员22人,其中教授1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国家级人才10人次,江西省双千等省级人才20人次,拥有省一流学科、省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45项,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获批专利8项。

  方向2:药物高通量筛选与创制以模式动物斑马鱼为载体,围绕器官发育生物学、斑马鱼疾病模型构建、药物药理毒理学评价等方面开展药物筛选与创制研究,在肝脏发育、心血管发育、神经发育等方面建立了人类疾病斑马鱼遗传缺陷和器官发育与损伤再生模型,筛选获得治疗脑出血先导化合物药物1个。该研究方向成员15人,其中教授4人,江西省双千等省级人才称号5人次,拥有省一流学科、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中心等平台,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在PNA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

  方向3:医药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围绕医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医药源性水土污染修复、生物仿生材料与医药污染治理、药物环境风险评价与预警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构建了微生物制药菌渣、贵重金属治理与回收的绿色循环利用体系,研制了本土生物质高性能吸附材料,建立了医药废水高效处理工艺,实现了医药污染物的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回收。该研究方向成员20人,其中教授5人,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国家级人才7人次,江西省双千等省级人才11人次,拥有省一流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25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60余篇,获批专利13项。


  二、医学部(制药工程086002)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材料与药物递送研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新机制与有效治疗靶点识别,基于有效靶点的功能小分子药物研发与临床前研究,微生物、植物来源的抗肿瘤天然药物发现与临床前研究。

  方向1:生物材料与药物递送研发以斑马鱼、小鼠为模式生物,以恶性肿瘤发病机理为基础,基于化学合成和微纳加工技术,研发新型的生物医学材料用于靶向药物载体,以实现针对恶性肿瘤的个性化治疗。团队成员14人,其中教授4人,国际牙医师学院(ICD)中国区院士1人,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3人。近年来,获批国家级课题20余项,省重点自然科学基金等省厅级课题30余项。团队成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技术10余项;获江西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

  方向2: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新机制与有效治疗靶点识别以染色质的表观遗传调控为核心,围绕肿瘤细胞染色质的三维构象重塑和长非编码RNA调控,深入揭示了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调控新机理,建立识别肿瘤特异有效治疗靶点的新方法与新技术,阐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新机制,为肿瘤诊治提供了潜在新靶点。团队成员15人,其中教授5人,国家级人才称号1人。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课题12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方向3:基于有效靶点的功能小分子药物研发与临床前研究以膜受体、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表观遗传调控的蛋白与基因等靶点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发现和智能AI技术,进行抗癫痫、抗肿瘤、抗菌等功能小分子的发现和结构改造,通过小分子设计、合成、靶向抑制活性评价、细胞毒性评价、体内生物活性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获得候选分子,并对其进行PK/PD、毒理学等临床前研究。团队成员10人,其中教授4人,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3人。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重点自然科学基金等省厅级课题20余项。团队成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方向4:微生物、植物来源的抗肿瘤天然药物发现与临床前研究以微生物、植物来源的抗肿瘤天然药物的发现为核心,围绕天然抗肿瘤药物的源头和药物开发的方法与技术,深入揭示天然药物的抗肿瘤活性与作用机制,建立微生物与植物来源天然药物抗肿瘤活性成分发现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团队成员11人,其中副教授7人。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自然科学等课题10余项、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博士后择优项目1项。团队成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


  三、化学化工学院(发酵工程086004)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工程及其利用,生物催化、分离与转化工程,生物化工材料与技术。

  方向1:生物工程及其利用运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生物体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改造生态系统和环境,主要开展生物有机肥料、天然冰片、多烯紫杉醇及腐植酸等的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该方向建有良好的学科平台,拥有省腐植酸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省化学工程与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吉安市林产化学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团队成员7人,其中教授4人,拥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2人,承担国家级课题6项;研发了缓释型天然冰片,构建了多烯紫杉醇等抗癌药物的半合成工艺;腐植酸可降解地膜技术已实现转让和工业化生产,获省级奖励。

  方向2:生物催化、分离与转化工程主要开展生物催化、仿生催化、生物分离与转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该方向建有良好的学科平台,拥有省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学科、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成员8人,其中教授4人,省部级人才3人,承担国家级课题6项。在新型分离吸附医药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深度处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团队成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

  方向3:生物化工材料与技术主要开展新型多孔医用材料的制备,靶向磁共振成像造影剂材料的研发及生物传感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该方向建有良好的学科平台,拥有江西省配位化学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团队成员8人,拥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2人,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独创了低毒、靶向的磁共振造影剂和多种新型多孔医用材料,在新型多孔医用材料制备技术以及生物传感材料研究方面有一定优势。团队成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