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全国29个省区市启动新高考改革,我国已基本进入新高考时代。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为推动大学与中学之间深度对话,积极探讨协同育人新机制,11月23日,南昌大学联合中国教育在线共同举办的“迎接新高考 协同育新人——南昌大学首届中学校长论坛”在南昌举办。
在圆桌会议环节,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主持会议,并与南康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黄巾,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刘经贵,南昌大学附属学校高中部校长杜秋华,毕业生就业基地代表泰豪集团培训中心总经理朱伟芹,以及南昌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副院长周杨波、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李占炳,围绕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大中衔接”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充分交流。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迅速增加。“高校扩招导致了大学生供给的快速增长,使得就业问题成为焦点。”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分享中表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和回国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新增劳动力近80%是大学毕业生。显而易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民生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
“无论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还是大学生就业问题,都需要加强‘大中教育’衔接。”南康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黄巾表示,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普及化与教育大众化对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促进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大学与中学协同育人不仅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是高中生源的出口地,而中学作为大学生源的培养地,必须加强两者的沟通与合作。
生涯规划对于高中生提前进行自我认知、明确未来的职业选择、提高决策能力至关重要。“江西师大附中从多年前就开始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邀请家长、校友和高校专家进校开展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刘经贵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中谈到。他表示,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如“传承赣鄱文化,建设美丽江西”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实地进行职业体验。
高中与大学如何进行协同育人,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据南昌大学附属学校高中部校长杜秋华介绍,南大附中与南昌大学近年来积极探索实践“双高”协同育人,打造了颇具特色的“三大课堂”。第一课堂:南昌大学为南大附中定制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探究等课程;通过开办培训班和讲座,提高南大附中老师的教学水平;采用联合办学的方式,打造了日语班、音乐班、艺术班等特色班。第二课堂:南大附中邀请南昌大学院士、博士进校开展讲座。第三课堂:南大附中充分利用南昌大学的优质硬件资源,引领学生学习成长。如南昌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红色文化馆等都向附属中学开放。
“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知识体系过渡中存在广度和深度的差异,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南昌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副院长周杨波在谈到高中与大学人才培养现状时表示,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现与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以及对专业的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导致出现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盲目转专业等问题。此外,他表示,在“双高”教育衔接中,大学应该做好专业宣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高校教师也应该在本科阶段给予学生更多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专业选择观。
“文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李占炳表示,文科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能力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谈到未来文科教育的发展时,李占炳强调了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他认为,大学与中学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文科人才。同时,他呼吁更多的教师和学者参与到文科教育中来,为教育强国培养更多优秀的文科人才贡献力量。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能被动应对,而是应该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并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基地代表泰豪集团培训中心总经理朱伟芹在谈到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时表示,学生需要用未来的视角来看待现在的就业市场,积极主动走出校门,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在朱伟芹看来,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多是关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新的挑战。同时,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新高考改革为推进高中与大学育人方式变革、增进大中学之间教育衔接带来了新机遇。目前,“双高”教育衔接在稳中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杜秋华认为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即:缺乏全面且完善的协调机制;大学与中学之间的课程衔接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和中学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学的教育质量主要通过高考升学率来衡量,这导致学生在选择课程和班级时,更多地考虑的是对高考的影响。然而,大学更注重的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无疑加大了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衔接难度。
刘经贵表示,中小学至大学阶段的课程体系均存在一定重复、缺乏深度的问题。此外,大学在指导中学教学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生涯规划方面,中学生往往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大学应该发挥其专业性和资源优势,为中学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加强与中学的合作,大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从而做出更符合自身发展的生涯规划。
黄巾认为,“大中教育”衔接的痛点和难点集中于思想理念、渠道和机制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首先,需要改变现有的思想理念,强调学段之间的相互衔接,推动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此外,渠道和机制的问题也是阻碍“大中教育”衔接的难点之一,需要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及建设一支适应“大中教育”改革的师资队伍,确保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中学和大学之间需要更好地共享实验室等资源,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高校作为中学与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关键一环,需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周杨波认为,大学应该更加主动地与高中进行互动,提供更多关于大学专业设置和课程特点的信息,特别是需要强调大学课程与传统理科课程的不同之处,以帮助学生和家长做出更明智的专业选择。李占炳表示,中学与大学的共同目标都是为国育才,只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必须在思想上保持统一,以更好地协同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
“大中教育”衔接是一个长期且需要多方共同发力合作的过程。与会嘉宾的深刻见解和经验分享,为中学与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更进一步推动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顺畅衔接和高质量发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