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文小青“语”你同行
2024-07-26 11:45:00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作为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中国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今年暑假,九江学院师生组建“文小青”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桃子坪村开展为期1个多月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九院学子结合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特点与优势,以语言为剑,以文化为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筑梦路。


(文小青服务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篇谋事之基在调研   推普课堂入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月9日下午,文小青服务队深入走访桃子坪村清泉山庄,通过采访山庄内的学生、村民、游客和基层干部,了解当地普通话使用的基本情况。服务队发现当地大多数儿童与青壮年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基本意识不足,虽然能够较为流利地进行普通话交谈,但乡音浓厚。同时,绝大多数中老年人无法使用普通话进行语言表达。服务队课程组组长娄嘉仪认为:“当地普通话语言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营造,以便形成良好的社会语言习惯。”


(队员白音琴同学对村民进行普通话调研)

  “哎呀,我们都六七十岁了,再学普通话也学不进去咯。”一位清泉山庄的村民如是说道。但同时,他表示在当前社会,学好普通话是十分重要的,并建议服务队成员针对山庄内儿童开展教学活动,点亮乡村未来,播种文化希望。


(队员陈玉洁同学采访村民)

  针对村民“n”“l”“r”发音不准、发音混淆与乡音浓厚等问题,文小青服务队为村内儿童开设“优秀文化教育+普通话纠音”系列课程,内容包括三字经、红色文化、生态环保与书法绘画等,二者双管齐下,为孩子们创设了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使孩子们在纠正发音的同时,阅读经典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对我国优秀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和感悟,让文化自信自强成为新时代少年的最大底气。


(文小青队员们为儿童进行“优秀文化+普通话”授课)

  除此之外,服务队还在村里开起了乡村夜校,带队老师陈筱云向村干部、从事民宿和农产品销售的村民们详细介绍了普通话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村内目前普遍存在的发音问题,并向村民们提供了“普通话”口袋书、“黔山伴读”志愿服务和“普通话小镇”“语博”等学习APP诸多训练普通话的方法。“我可是推普大使,一定得好好说,好好学!”桃子坪村的陈友书记向同行的村民们打下包票。


(带队老师陈筱云进行普通话授课)

第二篇 传民族古韵 扬时代新风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提出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俗话说:“隔山不同调,隔河不同腔。”贵州民族色彩浓厚,文化丰富多彩,彝族文化是正安县重要文旅资源之一,可作为一个经济增长发展点。乡村文化振兴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既要塑人,也要铸魂,只有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乡村振兴道路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因此,运用普通话帮助优秀乡村文化传播,是文小青助力乡村振兴事业中重要内容。


(带队老师陈筱云采访高腔大山歌传承人)

  7月20日,文小青服务队受邀参加2024年桴㯊镇第一届消夏避暑节开幕式,其中的非遗表演——高腔大山歌,深深吸引着服务队的眼球。高腔大山歌高亢悠扬,绵长自由,颇具山野韵味。

  “好唱山歌口难开,好吃林檎树难栽,好吃白米田难种,好吃鲜鱼网难穿。”高腔大山歌传承人娄娅使用流利的普通话为服务队介绍歌词,《好唱山歌口难开》寓意着好事多磨,幸福的生活要靠奋斗实现。


(高腔大山歌传承人为服务队进行表演)

  与此同时,服务队成员也使用抖音平台进行直播,以普通话为工具,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帮助高腔大山歌传承人拓展受众,搭建互动窗口,让高腔大山歌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人所熟知。


(文小青服务队使用抖音进行直播)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成为过去式。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传承非遗既要保护传统技艺,更要拓宽传播渠道,现如今,非遗传播的缺位,也严重制约了非遗传承。队员范心语有感而发:“在如今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普通话+数字化传播成为破除'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首要方式。只有敢于创新的非遗,才能收获市场的回报!


(服务队与高腔大山歌传承人、消夏节游客合影留念)

第三篇正安吉他 产业集群奏响振兴华章 大国工匠贡献不竭力量

  “国内每生产5把吉他,就有1把来自这里;全世界每生产7把吉他,就有1把出自这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短短十年时间,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县城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世界的“吉他之乡”,正安县吉他产业无疑是把产业集群效应发挥到极致的典范。

  7月22日,文小青服务队前往正安县吉他文化产业园开展实践调研。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正安吉他产业园目前已囊括了吉他研发、生产、配套、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相关企业,300余家企业从无到有,集聚成势,不可不谓之为奇迹。


(文小青服务队于正安县吉他文化产业园开展实践调研)

  在讲解员的陪同下,服务队了解了产业园区的发展历史: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大量工厂陷入用工荒,于是大批农民离开家乡,南下北上,东奔西跑,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民工潮”。1987年,正安县组织“三百娘子军”南下广东进入吉他产业,前后有6万余人从事吉他行业。2013年,正安县探索从“劳务输出”转为“雁归兴业”的新路,制定系列优惠政策“引才回流”,将吉他产业引回正安。


(讲解员带领服务队瞻仰“三百娘子军”纪念墙)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随着”雁归兴业“政策的开展,正安吉他产业凭借着从业多年的人才储备,仅仅数年间,便以黑马之姿闯入世界吉他产业。现如今,正安县生产的吉他年产量约为600万把,约占全国产量五分之一,全球产量七分之一。

  “这面墙是我们产业园目前取得的部分专利。“ 讲解员自豪地说道。正安吉他在高产的同时,兼具质量与创新。在制造业的征途中,若高产是船,质量是帆,那创新便是风。只有三者完美结合,才能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288项吉他相关专利,标志着正安吉他向制造业高端化跃升所付诸的实际行动。


(正安县吉他文化产业园专利墙)

  “有时候一个很小的细节就会影响一把琴的品质,所以我们做琴最主要的就是认真,融入自己的感情。“大师工作楼内,49岁的制琴大师张维义向带队文小青们分享着自己的制琴理念。

  苗绣、苗银,让巧夺天工的非遗手工赋予西洋乐器以东方韵味。张维义认为,吉他不仅是乐器,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华文化与西方音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张维义大师展示吉他上的非遗元素)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关键时期。凭借着对每个细节的严格把握,工匠精神早已融入张维义大师的每个细胞,他的手工吉他也早已远销海外,成为正安吉他面向海外的一张名片。

  “在东南亚,在美国,华人圈都非常庞大,很多都说普通话,其实去到国外,很多时候说我们的普通话都行得通。”张维义大师介绍着自己的海外交流经历。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流行语,普通话近年来在海外的影响力愈发强大,非遗+吉他+普通话,这位吉他大师用自己的方式树立属于自己的“中国品牌。”


(张维义大师与带队老师陈筱云合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除了将正安吉他带往海外,张维义大师还将自己的技艺与严谨的态度带给正安县中等职业学院吉他修造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教育事业中的纽带作用,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带动人才振兴,为正安吉他产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为促进正安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真正的工匠,两点就可以了,坚持、认真,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带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与“偏毫厘不敢安”的细致,张维义大师将继续秉持着“大国工匠”的精神,推动强国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结语

  华夏同音,黔北筑梦。文小青服务队将继续在正安县桃子坪村开展更多推普志愿活动,结合当地民俗特色绘制推普墙绘、帮助当地民宿与农特产品丰富产品语言文化内涵助力产业振兴、持续开展“优秀文化+普通话”系列课程,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文/洪翊城 陈筱云 图/洪翊城)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