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珞珈风景岂曾忘:陶今雁信札中的先生们
2025-01-17 09:34:00

  陶今雁先生是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参与发起江西诗社,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滕王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研究工作,唐宋文学研究专家、唐宋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著作《唐诗三百首详注》一书,至今已发行至第八版,发行量超百万册。出版诗词集《雪鸿集》《寒梅集》《秋雁集》,主编《中国历代咏物诗辞典》。

  陶先生1950年考入大学,1953年院系调整并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当时的中文系是国内文学首屈一指的文学系,名师云集。陶今雁先生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如鱼得水,师从“五老八中”,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1]。陶先生一直与武汉大学的老师们保持书信联系,感情真挚[2];后因身体原因,不得远行,大多时间在家中做诗词研究、上课、作诗等,与老师们相聚会面时间和次数屈指可数。但珞珈山风景及武汉大学旧时师友陶先生一直魂牵梦萦,诗集中经常有诗词抒怀。[3]

  2023年是陶今雁先生诞辰100周年,在陶今雁先生家属、学者、学生的积极推动下,在其生前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举办系列纪念活动:“木铎之心”——陶今雁先生百年诞辰师友札展、“德音孔昭”——陶今雁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木铎之心——陶今雁先生百年诞辰师友札集》首发式。笔者自2023年2月份开始整理陶先生留下的手札遗墨,遗墨内容丰富;大多是师友之间的信札、诗词、问学等,是一份极为难得的资料[4],后结集出版《木铎之心——陶今雁师友手札集》,以经缅怀其百年诞辰。其中,有一部分信札是陶先生与早期老师:黄焯、胡国瑞、程千帆三位先生的通信。通过参照阅读相互间的唱和诗词,为我们勾出了他们师生交往的点滴和细节,那股学者之风跃然于纸上。




陶今雁先生诞辰10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

感公培植衷肠热:黄焯与陶今雁的师生情谊

  说起黄焯先生,肯定很多人不知其人,但其叔黄季刚先生却是民国闻名的训诂学家、文学家,其名言“五十以前不著书”一直影响众多学者[5]。黄焯先生一生受其叔影响,继承其学术,深谙经学和小学;他的后半生一直在整理黄季刚先生的相关遗著,出版了大量的著作[6]。

  黄焯先生(1902—1984)语言文字学家。字燿先,一字迪之。湖北省蕲春县人,国学大师黄侃先生之侄。1927年毕业于武昌中山大学中文系。曾在南京任教,后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顾问、湖北省语言学会顾问等。黄焯先生曾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在武汉大学的学习时,陶先生与黄焯先生来往甚密。毕业后的陶先生一直念念不忘黄焯先生,在其诗集《寒梅集》自序中专门提到黄焯先生的授业之情:寄赠杂志、寄文字学讲义、赠书等[7]。当然,少不了诗词相往还,1978年8月5日陶先生作有《怀燿先师》一诗,读来情感真挚,一片感激师恩之心。全诗如下:

  揖别匆匆廿四秋,音书虽断念难收。感公培植衷肠热,愧我荒疏疾疢稠。学富共推材是梓,德高遥祝寿如丘。梅花欢喜樱花笑,何日还山愿可酬?[8]

  陶先生诗中对珞珈山的风景:梅花和樱花,一直想着可以再次观赏,奈何身体原因,只得作罢。1982年3月23日,陶先生给黄焯先生致书,寄予书信,并附上诗词《呈燿先师》一首,情真意切。全诗如下:

  豫章西望武昌东,苍翠群峰抱学宫。五老仅存师矫健,诸生深愧我疲癃。久经动乱身虽痛,再历蹉跎意尚雄。神胄前程光万丈,鞠躬应效寸心忠。[9]


黄焯先生致陶今雁信札

  黄焯先生收到书信后给陶先生回信,信中亦是感慨良多,“枨触无已”“虽书疏阔疏而以精神相往还”。其书法精绝,小行书一丝不苟。释文如下:

  今雁吾弟惠詧:

  得上月廿七日书并见怀诗,为之枨触无已。在过去卅六年中,虽书疏阔疏而以精神相往还,谅彼此同之也。胡守仁先生来为述弟之盛意,此间唐诗班学生近往西安游览,胡先生待其归始开讲。回忆弟离此时所称五老俱在。五七年徐天闵下世,六六年秋席鲁思、刘永济相继即世;七四年陈登恪(散原先生之季子,由外文系调中文系,补徐老之缺)病殁;七八年刘博老捐尘(寿八十八)。今独焯一人在耳。焯以一九〇二年生,以虚数论明年可称八十,老妻于七八年春逝去,一子一孙俱在北京,子为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今秋才升初中。焯年前将所编先叔父遗稿及自撰之稿以油印,印成十一册,分寄国内各省立图书馆及各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谅弟当已见之。

  老病侵寻,心绪悽苦,留居斯世,徒有感叹,专复。即颂

  撰祉 

  黄焯谨复 十一月四号[10]

  陶先生与黄焯先生精神往还,书信不断,因时代原因,留下的只此一纸。但通过查阅二人诗集和书信中提到的相关人物,可以一窥诗人们的精神世界。信札中谈到的胡守仁先生是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知名教授,和陶先生亦师亦友,与武汉大学“五老”俱相善。胡守仁先生1981年曾到武汉大学讲学,并著有系列怀念诗词。胡守仁先生在武汉大学与黄焯先生相晤,并谈及陶先生对黄焯先生的“盛意”问候。胡守仁先生作有诗《晤黄耀先教授》,感时怀今,与陶先生感叹亦是相似。全诗如下:

  岁月堂堂去,珞珈梦寐中。重来已非旧,五老尚余公。步履追年少,文章有古风。独惭仍故我,冉冉亦成翁。[11]

  胡守仁先生和陶先生诗文中都谈到“五老”往事,回望武汉大学文人之风。黄焯先生信札中所述内容“……将所编先叔父遗稿及自撰之稿以油印,印成十一册,分寄国内各省立图书馆及各大学、师范学院图书馆……”,于黄焯先生日记中有相关记述[12]。黄焯先生后半生一直以整理其叔黄季刚先生文集为己任,直到晚年才得以出版。1984年6月黄焯先生逝世,陶先生听闻此噩,写下《哀悼燿先师》一诗以寄哀思。全诗如下:

  忽闻噩耗满悲风,翰苑齐惊硕老终。渊博郑笺师独议,精深黄学孰旁通?长江浩荡文情富,鹦鹉峥嵘品格崇。忝列门墙何以报?西望唯有泪沾胸。[13]

  一纸留存,风神犹在。黄焯先生其叔黄季刚先生一直秉承“五十以前不著书”之言,对学问的严谨态度可见一斑。黄焯先生把学这个治学精神一直传承,并在教学中一直应用。陶今雁先生著作《唐诗三百首详注》一书在“详”字下功夫[14],注述详略有致,考据得当,可见其传承之功。

万方奋发喜重逢:胡国瑞与陶今雁的君子之交

  胡国瑞先生(1908—1998),字芝湘,湖北当阳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尤致力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和唐诗、宋词研究。武汉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并跻身于武大“五老八中”的“八中”之列。1946年在武汉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胡国瑞先生培养了一批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科研的骨干,编著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作品选》《唐五代宋词选》《李白研究》等多种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学术专著。胡国瑞先生是词人刘永济先生的学生,能诗善词,教学科研之余,常吟诗作词,抒写自己的思考与感受,数十年的创作,集成《湘珍室诗词稿》。2008年9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胡国瑞集》,以纪念胡国瑞诞辰100周年,缅怀其学术成就、道德文章。

  陶先生毕业后与老师们的联系一度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因工作和邀请毕业答辩等原因,与胡国瑞先生在南昌有多次相聚,弥补了陶先生与老师相聚的多年夙愿。诸师友相聚有诗词唱和,有笑谈往事,更是文坛佳话。笔者考证胡国瑞先生致陶先生的四封信札,并查询二人诗词唱和作品,透过发黄的文字,呈现了当时学者交往的情真意切,感受他们的君子之交。

  1982年3月下旬,胡国瑞先生到南昌后,与陶先生相聚,此次相聚是陶先生毕业后与武汉大学的老师第一次相聚,从毕业后算已经有将近30年没有见面了,内心的欢喜跃然于纸上。3月22日陶先生作有诗词《呈国瑞师》,诗句“万方奋发喜重逢”以表欢悦之情。全诗如下:

  珞珈岁月去匆匆,几度还山在梦中。卅载沧桑惊阔别,万方奋发喜重逢。师生有分天难隔,学术无私路畅通。枉驾豫章施化雨,一如当日坐春风。[15]

  3月26日,胡国瑞先生回到武汉,提笔写下书信。读其书信可以感受到与陶先生再度相聚亦是欢快之极,没想到在南昌可以再相聚,再续师生之谊。

  今雁老弟:

  洪都重见,情意挚切,感慰实深!续叨盛鉴及厚贶,垂以高咏,迫促不及酬答,祗觉虚荷,甚滋恕忝也!今日午前抵舍,得悉前赴西安之车票已经买定,明日午后,当又离家西行,前途观览。固平生积想,幸拙躯尚健,勉可奔走,亦不敢告劳也。此政即祝

教祺!

  并请代向高蹈学弟致候!

  国瑞 上

  1982.3.26[16]


胡国瑞先生致陶今雁信札(一)

  胡国瑞先生信中提到的“高蹈学弟”是陶先生在武汉大学的同学,一直在南昌大学任教,或许他们一起在南昌相聚。信中提到的“西行”是胡国瑞先生此次的西行考察,在他的诗集中有《骊山温泉沐浴》《车窗看华山苦雾》《骊山秦坑兵马俑三首》等诗作纪游[17]。

  1985年6月11日,陶先生寄信给胡国瑞先生,请其来主持研究生毕业答辩事宜。陶先生诗作《奉赠国瑞师二首》中有“不是东临裁答辩”,即是此意。全诗如下:

  乌云扫净日重光,翰苑群贤胜会常。湘水惊涛伤屈子,渥洼骏马动刘郎。杜陵夔府忧民泪,苏轼黄州愤世章。文采风流师未老,登山临水意昂藏。

  一去珞珈数十霜,山中风物可曾忘?难雕宰我身常病,重赏樱花愿未偿。不是东临裁答辩,何能北面沐辉光?情亲无那相留暂,楚水吴山引恨长。[18]

  后胡国瑞先生同意来南昌主持答辩,当时的研究生王德保特意到武汉迎请。师友们在南昌以得以相聚,这次相聚者众多,有胡守仁、邓钟伯、刘方元、赖淮靖诸先生,均是胡国瑞先生相熟者或旧友。文人相聚,总少不了诗词唱和,从胡国瑞先生致陶先生的信札中可以想象他们相聚时的场景。

  今雁老弟撰席:

  洪都重聚,慇懃款洽,欢慰曷极!归途车上曾作诗数首分别奉酬诸公厚谊。祗以杂务丛集,迄近方得录呈,聊表鄙忱。唯赖君雪心宠惠佳什,称许遏当,尚未有所回报,此债稍迟亦须偿之。其令媳丘国珍已录取武大写作班,烦便将此一切代为转告。

  呈胡、邓、刘诸公诗亦烦一一转致呈为最。即祝

双安!

  胡国瑞 八月八日

  胡、邓、刘、赖诸公请代致候[19]

  细读胡国瑞先生信札,用词谦逊,尽显一代学者风范,前称“撰席”,中用“宠惠”,后颂“即祝”,何等谦恭!胡国瑞先生赠陶先生的诗如下:

  当时广座自峥嵘,曾喜启予畏后生。橘绿橙黄秋正好,相看白发不须惊。

  归途车中追赠赋

  胡国瑞补录

  一九八五年七月[20]

  师友相聚回忆了之前的“峥嵘”岁月,亦有诗词探讨;“畏后生”即是对陶先生的诗词及著作的赞赏[21]。此诗与诸友酬唱诗一并收录于《胡国瑞集》和《湘珍室诗词稿》二书中。[22]


胡国瑞先生致陶今雁先生手札(二) 胡国瑞先生致陶今雁先生手札(三)

  1988年6月23日陶先生作有《奉送国瑞师还武昌》一诗,推测应该是胡国瑞先生来南昌后归武汉时所作诗。全诗如下: 

  楚天万里骋真龙,八十依然未驻踪。昼夜弦歌添鹤寿,寰灜桃李沐春风。独惭弟子成衰柳,深负先生望劲松。此别衡门无雅赠,南州何日更相逢。[23]

  “此别衡门无雅赠,南州何日更相逢”道出了君子之交的清淡真实,也是说出了陶先生的心声:期待师生相聚。笔者细查陶先生诗集《雪鸿集》,在1990年5月27日所作诗《奉呈国瑞师》,诗中记录了胡国瑞先生来南昌相聚的次数。全诗如下:

  五度相迎赣水东,传经天下笑谈中。每欣夫子精神健,长忆罗迦草树葱。化雨备沾无以答,洋参翻惠岂宜蒙?琼楼千尺思黄鹤,何日凭栏眺远空![24]

  从诗中“五度相迎赣水东”可知胡国瑞先生曾五次来到南昌或经过南昌。短短几年二人有五次相聚,在当时可谓是极为难得的。


陶今雁《庚午清秋住院谢张姚伉俪三度见访》手稿

  胡国瑞先生与陶先生最后一通书信是无具体的年份,笔者通过整理其内容,信中有“时值弟住进医院”等信息。陶先生对于生活中的大事均有诗词记录,再查询陶先生诗集《雪鸿集》。内有1990年11月10日所作诗《庚午清秋住院谢张姚伉俪三度见访》[25]。可知陶今雁先生1990年11月曾住院,再对照信札所述内容,可以推测其写作年份为1990年。信札如下:

  今雁老弟:

  上月去上饶经南昌时,值弟住进医院,未及晤见。归途复经南昌,匆遽不克造府省候,但闻手术经过良好至足欣慰!然复承致茶具一箱,甚感且惭。吾弟体质较差,宜注意谋求康复之道,首须渐次振起食欲,增强体质,祛除病素。尤须心胸旷放,善自排遣。应知忧愁无益,适以自损,吾之尚保老健,得力于此亦多。此实养生良剂,服之良易也。即祝

痊安

  胡国瑞 手白

  十二月五日[26]


胡国瑞先生致陶今雁先生手札(四)

  信札中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希望陶先生能够身体安健。并且提到了胡国瑞先生认为行之有效增强体质的方法,胡国瑞先生得以享高寿恐与此有关。

  胡国瑞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勤于著书,但其诗集《湘珍室诗词稿》一直到1992年12月才出版。1993年夏,胡国瑞先生特意寄书一册赠与陶先生,陶先生认真研读,并在书中勾画,点出认为精彩诗句。陶先生在1993年6月26日作《临江仙读国瑞师<湘珍室诗词稿>》一词表达其感受,全词如下:

  落落平生游历广,滩回壑转晨昏。巴山楚水毓诗魂。辞章能命世,早岁便知闻。 游学珞珈门下日,讲堂满座生春。先生彩笔已干云。诗词今合璧,文苑仰清芬。[27]

  自此,胡国瑞先生与陶先生二人的书信往还至此告一段落,他们二人用诗词,用那份亲切的问候传达那份真挚的感情。那个年代的学者之风,透过手札可云想他们的风姿,再透过诗词,足以传颂此段平淡之交的文坛佳话。

钟山千里倍怀思:程千帆与陶今雁的诗文交往

  程千帆先生(1913—2000),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其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后来就通用此名。祖籍湖南宁乡,老家在宁乡土蛟湖竹山湾(现改属望城县),后迁居长沙。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在校雠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程千帆先生1928年入金陵中学,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历任金陵中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职。1978年后,程千帆先生在南大工作了20余年,2000年6月3日在南京因病逝世。

  2023年是程千帆先生诞辰110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南京大学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出版了程千帆先生系列著作,为我们勾勒出程先生的学术世界。笔者在整理陶今雁先生遗墨时,发现有两封程千帆先生的通信,还有一通写给程千帆先生的书信草稿。随着一些资料的整理,程千帆先生和陶今雁先生这对早年师生交往的脉络越发清晰。

  陶先生与程千帆先生的交集是从1953年开始,1954年陶先生大学毕业,分配到江西师范学院(现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师生后从未会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程千帆先生与陶先生二人才恢复了书信交流,主要是探讨诗词。

  陶先生于1991年春寄信给程千帆先生,具体通信时间和信中内容无法考证。查询程千帆先生的日记,1991年4月17日的日记中有收信日期记载:

  ……得……陶今雁、许匡一函。陶诗寄来,不复。许函亦不复……[28]

  1991年4月20日又记:

  ……得江西师大陶今雁寄诗一卷,其人武大毕业……[29]

  笔者查询陶先生诗集《雪鸿集》,内有1991年春所作《呈千帆师二首》[30]。诗中有回忆当年学习场景、怀念之情,也有对夫子学问的景仰之情。信札中提到的所寄诗应该是这二首。全诗如下:

  呈千帆师二首 一九九一年春

  珞珈风景岂曾忘?忝列当年弟子行。硕士南天争立雪,文人北斗共依航。

  隋珠和璧光难掩,白虎苍龙气尽降。滚滚长江流日夜,遥祈夫子寿而康。

  昔年倾倒涉江词,今读闲堂恨已迟。尘世沧桑生百感,彩毫挥洒赋千诗。

  风骚未遂秦燔绝,宫阙犹瞻鲁殿遗。幼妇辞传人激赏,钟山千里倍怀思。

  程千帆先生在收到信件和诗作后,提笔写下了第一封回信。信中对陶先生来信的“抚今追昔”感慨极大,牵动其早年任教武汉大学时的情形:珞珈山风物也是程千帆先生一直所怀念的。其信如下:


程千帆先生致陶今雁先生信札(一)

  今雁同志:

  得书及所赠诗,抚今追昔,感慨深矣。仆转眼即将八十,衰钝更不能治学,偶尔为诗,友朋亦每劝阻之。盖诗者恃也,恃人性情之正,既难心正,又奚用诗为?则断手为宜矣。亦偶技痒,决堤作数首,皆凡近不足道,今寄呈一纸,聊博笑乐。顺颂

教安!

  程千帆 五月六日

  程千帆先生信中谈到“衰钝更不能治学”“决堤作数首,皆凡近不足道”,体现了一代学者的谦逊。然则又提到作诗之法“盖诗者恃也,恃人性情之正”,此观点一直为宋元诗人所重。程千帆先生的旧体诗创作上应是有此影响。

  陶先生收到程千帆先生信件后,进行了回信。查询程千帆先生日记,在1991年6月18日收到到陶先生信札,6月19日的日记记载了回信给陶先生。[31]信札内容如下:


程千帆先生致陶今雁先生信札(二)

  今雁同志:

  四月十四日寄诗早已收到,承赠二律,尤为铭感。衰病神倦,友朋书疏,每不能作复,致劳企念,慙愧之至,幸恕之也。胡先生当今诗坛耆宿,常与往还,所获必多。仆废学久也,殊不敢于大作有所雌黄也。专复,顺颂

吟安

  千帆 六月十八日

  陶先生或恐是想让程千帆先生点评所作之诗,但程千帆先生很是谦逊,让其多与胡先生问学。信中提到的“胡先生”即是胡守仁先生。胡守仁先生早年曾在武汉大学任教,与程千帆先生相熟,二人有信件往还和诗词唱和。信札中程千帆先生对陶先生二律不作评价,只是让其多与胡守仁先生多往还,且“所获必多”。事实上,陶先生自进入江西师范中文系工作后一直对胡守仁先生以师礼相事,常与问学,有诗词唱和,留下了一段文学佳话[32]。

  程千帆先生日记1997年2月26日记载:

  ……今雁江西师大寄诗集,陈平原信……[33]

  日记中提到的陶先生“诗集”经过笔者核对陶先生三本个人诗集的出版时间,第一本诗集《雪鸿集》是1996年9月出版,当时寄的就是这一本诗集。陶先生寄诗集给程先生即有问学、请教之意,程千帆先生收到诗集后以自己的诗集《闲堂诗文合钞》回赠,日记中也有相关记载[34]。《闲堂诗文合钞》一书是1996年10月影印出版,印数只有400册。陶先生作为其早年学生,能获赠此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整理陶先生遗墨时,意外发现有一通1997年7月25日陶先生写给程千帆先生信札草稿。在某些方面而言又是一次问学交流。信中对于程千帆先生赠书的谢意,并提到《闲堂诗文合钞》一书读后感受,陶先生在草稿信札中提到的诗作是1997年7月10日所作的《读千帆师<闲堂诗文合钞>三首》[35]。全诗如下:

读千帆师《闲堂诗文合钞》三首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日

  其一 南轩一读一回新,夫子文章独轶群。联璧辉光传海宇,学林无不揖清芬。

  其二 文苑先驱日渐稀,吾师才学世珍奇。晨昏遥祝长康健,禹甸频须幼妇辞。

  其三 珞珈一别困洪州,病里蹉跎数十秋。学业无成人老大,宫墙惭负每生愁。


程千帆先生所赠《闲堂诗文合钞》


陶今雁先生致程千帆先生信札草稿

  陶先生信中还有问题请教:诗句“最难风雨故人来”的出处。过去学者治学以查询古籍或相关文字图书为主,不像当今数据库发达,搜索便捷[[]]。想必此问题困扰陶先生已久,一时查询不到出处。程千帆先生以博学闻名于学界,对古诗研究沉浸深入。但笔者找寻陶先生的遗墨并未见到回信,再查询程千帆先生日记及年谱,程千帆先生自1997年8月后,身体时有不适,曾多次进医院治疗。可能是身体原因,再加上书信繁多,导致没能回信。

  陶千帆先生和程先生二人,在武汉大学成为短暂的师生,但在他们的晚年,又因为诗词唱和、问题请益、书籍相赠,开始鸿雁传情,延续了师生情谊。纵观程、陶二先生的交往,可以看出陶先生对程千帆先生很崇敬,这种崇敬之情可能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就已经开始,这是对老师辈的尊崇,更是对程千帆先生崇高声望、才华的敬佩。这在某些方面反映了陶先生一生好学,不断向身边名师学习,在晚年碰到不懂问题还在不停寻找答案。这是传统知识分子优秀的品质:服贤、敬贤、追求知识真理。陶先生这样谦逊、服贤、探寻之心,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珍视的。

  (此文发表于《创作评谭》2024年第6期,文字和注释略有调整。)(来源:南昌工学院文:曾庆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