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以“四律四径”擘画应工铸魂育人工程新图景
2023-12-27 14:22:00

  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综合育人模式,立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遵循红色基因传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四个规律”,坚持在赓续红色文化和以红色精神铸魂育人、用党的理论武装和感召青年、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四条路径”中守正创新,着力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遵循红色基因传承规律,在赓续红色文化和以红色精神铸魂育人的路径中聚焦“四个维度”,做到浸润心灵

  学校对标“时代铸魂育人工程”新要求,依托“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创建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百年校史资源在红色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育人模式、育人体系、育人时空场域、育人队伍建设”,聚焦“红色文化育人”四个维度,推动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永远跟党走的信仰信念信心。

  打造了“一主线三融进四协同”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首次在高职文化育人领域对安源红色文化精神、百年红色校史进行诠释与构建,经过探索、创新、实践,将安源红色文化精神、百年红色校史融入了学校人才培养,着力突出校史文化、地域文化育人,形成了“一主线三融进四协同”(以安源红色文化为主线,让安源红色文化融进课程、融进课堂、融进校园,实现校馆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校区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校村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校企红色文化协同育人)的安源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此案例获评2023年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实践“十佳案例”。


  构建了突出“根”性特色的安源红色文化育人内容体系

  以安源红色文化精神为主线,挖掘安源红色文化精神“根”性力量,将安源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与资源、融入活动和实践、融入原创精品,以安源红色文化提升教科研的深度和实效。学校建设了安源红色文化现场教学特色课程,开发了多门本土红色文化选修课程,开发了31个校史故事形成思政教学讲义;开展了“吾声初心”红色配音等有声读物,挖掘安源红色文化思政元素,嵌入专业群课程,实现安源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与资源。组建了红色讲解员队伍,开展红色家书经典诵读、樱花诗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讲、校园艺术节、纪念馆体验教学等系列活动,实现安源红色文化融入活动与实践。恰逢今年学校百年校庆纪念活动,创排了《红色职院 百年弥新》《安源红》等红色剧目和微电影,特别是《赓续百年初心 共赴光辉未来》千人朗诵以强烈的感染力提升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争取更大光荣的自豪感和团结奋斗热情,实现安源红色文化融入原创精品;学校依托红色文化育人课题研究,形成“一核多维”的课程教学研究体系,提出了用安源红色文化精神育本土人才的理念,探索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三步推进”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学习与体验、理论与实践、真实与虚拟相融合的“理实合一、实践育人”的特色,提升教科研的深度和实效。



  拓展安源红色文化精神育人时空场域,实现全链式红色文化育人

  一是以安源红色文化创新四个育人课堂  以安源红色文化创新校内主课堂、校园活动课堂、社会实践课堂、和网络媒体课堂,将革命先辈、矿工劳模系列故事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等校内主课堂;开展红色研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堂内外链接、互融互通。同时,在网络媒体第四课堂开展“吾声初心”红色影视配音大赛、“润物吾声”线上宣讲栏目、红色微电影展播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红色文化资源“动”起来。


  二是以安源红色文化营造熏陶式育人环境  将安源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楼、墙、路、园,在校园环境布设中处处彰显安源红色文化精神元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安源红色文化精神的熏陶。同时积极打造一批红色班级,选树学生身边的安源红色文化精神传承典型人物,打造了红色走读团队,建立了安源红色文化精神研究会,邀请革命后人、劳模人物等宣讲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做一体,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安源红色文化精神,营造处处有文化、时时塑信仰的熏陶式育人环境。


  三是以安源红色文化升华社会实践育人内涵  开辟了安源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文化工作室,打造了校内外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基地。聘请了客座教授来院开展系列红色文化“大思政课”专题讲座,派出老师到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纪念馆实践锻炼,组织学生参加实践育人基地的诵读活动和宣讲活动。将安源镇新华村、金山镇山口村作为乡村振兴研学基地,不定期组织师生开展“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技能服务”“红色文艺进农村”“困难帮扶”等活动。


  建设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红色文化育人队伍

  学校党委建设了“德蕴铸魂”红色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德蕴智才”红色文化青年干部政治学习、“德蕴优才”红色文化青年干部岗位锻炼、“德蕴薪传”红色文化传承道德标杆选树宣传四个品牌,大力打造红色文化育人高水平队伍,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党建,将红色精神作为引领学校改革发展的“驱动力”。持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理论学习、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示范创建活动、微党课竞赛活动、红色文化特色党建结对帮扶等活动,将红色基因全面渗透到基层党建工作中,成为广大党员群众的精神滋养,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在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和感召青年的路径中锚定“三个向度”,做到知信行统一‍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锚定理想信念、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三个向度”,找准“学思践悟”有效转化点,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强化党建引领,把稳思政教育“方向盘”

  激活党建“红色动能”,汇聚思政“大能量”。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定期召开月度中心组学习会议。系统构建以学校书记院长领学、支部书记讲学、学生骨干研学、支部成员赛学、第二课堂践学的“五学联动”模式,确保学习走深走实。聚焦百年传承,主题教育主渠道突出红色特色,开发了一系列红色特色主题教育现场教学项目。“同一堂音乐思政大课”主题教育红歌大赛、主题教育主题党日活动、追寻红色记忆等各项红色文化品牌项目深入人心。


  创新党建“打开方式”,激发思政“内驱力”。依托情景式、沉浸式、文艺式等多种理论宣讲形式。深入开展主题征文及微党课比赛,举办理论宣讲大赛、党史、校史知识竞赛;持续开展大学生红色走读、志愿服务、实践锻炼、主题调研、“红色家书读”“红色歌曲传唱”“红色经典讲解”等红色主题教育、讲好红色故事主题团日活动等;开展了“情系南桥”乡村振兴帮扶活动;多元化的“打开”形式,让党的理论学之有滋有味、品之直抵人心。


  突出价值塑造,打造思想能量“加油站”

  在主题教育中贯穿,价值取向更加鲜明。深入开展“红色基因传承 深化强国复兴有我”“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一起学习分享”“网络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增强价值引导的最大阈值、最高热度和最实效能。广泛开展“青春告白祖国”活动,擦亮共青团思想教育“青”字品牌,组织青年团员深入基层社区普法、讲述红色故事等,形成“一支部一特色”。


  在实践力行中转化,价值选择更加笃定。聚焦提升青年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通过构建红色行、振兴行、志愿行、劳动行、追梦行、同心行“五大行动”实践育人全域体系,深化拓展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乡村振兴行动、“三下乡”志愿服务、“点滴课堂”留守儿童关爱、“劳动周”育人教育、岗位实习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七项主题”实践育人特色格局,精心打造青年社会实践“行走的思政课堂”,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勇于担当时代责任,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


  深化载体创新,唱响铸魂育人“主旋律”

  创建“红色视窗”,让思想“掷地有声”。构建“理论武装+红色旋律+铸魂育人+文化润心”四位一体宣传思想工作格局,在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中讲好红色故事、校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创建“宣传思想工作站”,搭建了以“学校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抖音平台”为主的校内宣传和国家级、省级主流新闻媒体平台为辅的校外宣传矩阵。

  培育“身边榜样”,让思想“闪耀光芒”。大力推进选树典型行动,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奖助学金评选;在老师中开展“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优秀中共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先进评选,在师生中开展“德蕴薪传”最美师生评选;发现榜样、选树榜样、宣传榜样,充分挖掘榜样故事中的“精神富矿”,通过成长故事分享让榜样可学可感,让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三、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在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的路径中实现“三个融入”,做到润物无声

  学校始终注重思政课程建设,加大思政课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抓牢日常教育、教学改革、校史文化“三个融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培根弘文

  打造思政“四课”,搭建日常思想教育体系。书记、院长思政课着力讲好新生入学“思政第一课”;其他班子成员讲好“专题思政课”;党支部书记讲好“思政党课”;辅导员着力讲好“班会思政课”;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注入澎湃动力。


  用好节日和节点,构建思政教育活动矩阵。以爱国荣校、立志报国、卓越成才为主线,精心打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在仪式感中上大课、讲大势、明大理,砥砺学生勇担时代使命,立志成长成才。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纪念活动,在国家安全周、宪法宣传周开展安全法治教育,在植树节、学雷锋日、读书日等纪念日开展系列文化活动。


  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改革,启智润心

  进一步创新思政课教学实践改革全面推进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深入开展“师生同台”“双师同堂”“一课多师”的思政课新模式,开展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晒课等教学活动;思政教师参加各类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培训班,通过各类活动,推动思政课教师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本年度学校荣获思政课教学能力比赛“优秀组织奖”、教师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等。


  思政教育融入校史文化,塑品励行

  深耕红色文化,擦亮思政育人鲜明底色。把学校多年形成的红色文化精神融入课程,深挖学校建校百年历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红色基因,加强红色校园阵地建设、红色文化浸润,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作为师生思政教育的必修课程。将开发的31个校史故事,形成思政课程讲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推行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


  四、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构筑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路径中落实“三个指向”,做到春风化雨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人人皆育人之人,时时皆育人之机,处处皆育人之地”为指向,扎实有效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把“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优势转化为育人质量和育人水平的全面提升。

  人人育人,弹好全员育人“协奏曲”

  在党委领导下,“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学生朋辈、学生社团、学生家长”全员育人。依托教学系部,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宣传思想、法治思想、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融入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课堂中。学校完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学校领导班子主动走进班级、深入支部、来到寝室、参与活动。深入开展“校长约吧”“书记面对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根据同学们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规划,积极改善各项工作,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时时育人,下好全程育人“一盘棋”

  聚焦三下乡、乡村振兴、青春告白祖国等主题实践活动,精心打造青年实践“行走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加强校内与校外相联动,深化校企联合育人、搭建家校联络平台。


  处处育人,奏好全方位育人“大合唱”

  打造“启智润心”、“匠人匠心”名班主任工作室,以“名班主任工作室”创建为抓手,构建“工作室+成长课堂、学科融入、力量下沉”的思政育人新模式。名班主任工作室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持续推进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力量重心下移,不断让思政“场域”在名班主任工作室扩散、让育人“频率”在工作室共鸣、让学生“成长”在工作室生根。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以党建为引领,形成以学生事务大厅为服务主阵地,党建长廊、校史陈列馆、大学生活动中心三个主题综合站为文化主阵地,宿舍楼栋为育人主阵地,学生寝室为管理主阵地的“1+4+N”学生社区基本架构,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为“三全育人”的前沿阵地,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网络阵地“有声有色”。在学校公众号的建设上苦下“思政”功夫,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与吸引力。推出“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系列典型人物和事迹报道专栏6期;聚焦主题教育,开设“主题教育正在进行时”专栏;聚焦“红色走读”,开设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作品展播。学校微信公众号坚持推出原创文章以及各类微视频、音频等理论文化产品668件,成为宣传引领与网络思政育人新阵地。共有200余篇文章在《中国网》《江西思政》《中国教育在线》《大江网》等主流媒体报道,特别是学校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新闻被56家国家主流媒体报道。(来源: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作者:汤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