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日文明对话:“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青年领袖大连论坛在大连外国语大学召开
9月26日,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辽宁省教育厅指导,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大连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日本研究院、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东亚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汉学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2022中日文明对话:“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青年领袖大连论坛在大连外国语大学召开。400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聚首云端。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辽宁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刘天雨、大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成英俊、大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胡冰侠、日本亚细亚大学校长永纲宪悟等出席了本次论坛并致辞。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常俊跃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并致闭幕辞。
本次论坛上,中国驻日前大使、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程永华,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须川清司,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日本北陆大学校长小仓勤,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中国驻日前商务公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吕克俭,茶道里千家淡交会前副理事长关根宗中,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王众一,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教授牛承彪,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柴红梅等10位专家学者就中日语言、教育、文学等文化、社会及传媒领域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对话。
开幕式上,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教授指出,今年时逢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过去的五十年,既是中日两国交流日益繁盛,在经贸、教育、文化、艺术等多领域交流取得丰硕成果的50年,同时也是中日关系风雨兼程、曲折前行的50年。其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文交流和青年友好始终是中日关系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希望通过中日文明对话:“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青年领袖大连论坛的举行,为中日两国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的平台,促使中日青年一代发现文明之美,深入文明对话,见证文明力量,共创美美与共的未来。本次论坛也是大连外国语大学第七届“国际教育交流月”的一部分。大连外国语大学自2016年已连续六届举办“国际教育交流月”活动,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国际化思维。今年的“国际教育交流月”为期两个月,分为国际会议、课程讲座、项目宣讲及人文交流四大版块,将举行包括中日文明对话论坛、中韩翻译学论坛、剑桥大学“大师班”课程、外籍专家工作坊在内的各类活动共计88项,活动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国际化特色更加突出。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努力,为在大外学习的中外学生架起一座联通世界的桥梁。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指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关系迎来总结过去、谋划未来的重要历史节点。本次论坛围绕“中日文化经典交流互鉴”主题开展交流对话,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他提出三点思考:第一,以人文交流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二,以民心相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夯实民意基础;第三,以面向未来为愿景,进一步推动中日青年交往,凝聚新生力量。一直以来,中国外文局积极推动中日交流对话,在媒体、智库、出版等领域与日本保持着紧密友好合作。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鸠山由纪夫先生领衔的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致力深化两国智库、人文交流。中国外文局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大连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协同合作,继续与日本有关方面开展机制化合作,为两国文明交流对话搭建桥梁,为推动新时代中日关系稳定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辽宁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刘天雨指出,辽宁省一直以来为促进中日两国人文交流、相互理解,努力发挥友城作用,丰富友城合作内涵,推动人文交流。新时代中日两国“心与心”的互动,是“民相亲”的人文支撑。中日人文交流不仅要有“量”的积累,更要实现“质”的飞跃。应当以促进中日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改善各领域人文交流内容、形式、工作机制,将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的各个领域。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两国友好根基于民间,民间友好根基于青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增进理解,把中日人文交流提升到新的高度是今后的重要任务。希望本着亲诚惠容理念,发挥官方和民间的积极性,不断丰富交流形式,为中日两国人民参与文明、文化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制,使群众切实参与到交流中来,促进思想文化的交流互鉴。
大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胡冰侠指出,大连外国语大学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公立外国语大学,是日本本土以外人数最多的日语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和对日交流领域硕果累累,为大连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中日友好交流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大连与日本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对日交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深厚合作基础,是中国东北地区面向日本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大连市在多年对日交流过程中,一直将人文交流放在重要位置加以推进,大连每年同日本在经贸、教育、旅游、环保、港口等领域开展了积极交流合作,进行了大量的人员往来。大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大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支持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开展对日合作,奋力推进大连对日人文交流,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果。
日本亚细亚大学校长永纲宪悟指出,亚细亚大学以“自助协力”为建校精神,尤其重视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其中向海外派遣留学生是重要项目。亚细亚大学与大连外国语大学达成了良好的合作意向,双方已正式签署了文化交流协议。在亚细亚大学内部,选拔中文水平达标的学生赴大外进行交流,这一活动被称为“亚洲之梦”。特别要提到的是,相较于跨文化间的国际交流,文明内部的对话显得更为困难。同时,大连外国语大学也可以选拔学生赴亚细亚大学进行学习,实际完成了双方的文化交流。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永纲先生谈及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喜爱,任何文化都是相互融合的产物,任何事物都需要进行沟通交流,相信今天的论坛将从方方面面对中日文明对话主题进行深度探讨。
中国驻日前大使、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程永华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日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两千多年的往来交流,使中日两国的文化中都包含了对方国家的文化基因,促进了政治与经济的交流,带动了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中日两国间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共通的文化价值,也成为中日关系的宝贵财富和共同遵循的东方价值观。中日关系历经邦交正常化半个世纪的洗礼考验,彼此利益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双方应从文化中寻找感情认同、价值认同,从亲仁善邻的古老智慧中汲取现代启迪,扩宽人文交流渠道,使两国民众相知相亲,推动中日关系行稳致远。
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须川清司在演讲中指出,东亚共同体研究所是由鸠山由纪夫理事长在任首相时倡导建立,以构建东亚共同体为目标,研究内容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国际政治经济。2021年,日中贸易总额再创新高,两国的经济关系牢固,但双边关系遇冷。在日中关系的未来发展上,应当坚持互惠互利精神,在区域框架内提出解决方案,定期探讨区域范围内的诸多问题。应以“教育”“青年”“文化”等关键词为核心,进行形式更加多样的交流,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到对方的文化学习中,使对语言文化的学习成为促进当前两国关系的新契机和催化剂。
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认为,日本与中国地缘关系相近、人文历史相通、经贸关系密切。日本既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也是在亚太和全球事务中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地区性大国。推动中日关系持续改善、长期稳定、持续向好,对争取和维护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应对和化解世界大变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意义重大而深远。要通过广泛深入、友好坦诚的交流合作,促进双方的政治互信,促进各领域友好往来,促进民心相通相知相亲。要共同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分歧,使中日关系永远保持在健康稳定、持续向好的发展轨道,使中日两国人民为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推动世界大变局下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升人类文明互学互鉴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日本北陆大学校长小仓勤在演讲中指出,北陆大学与大连外国语大学自2001年开始交流合作,截止目前已有600余名学生参加了由双方共同创办的本科“2+2”联合培养教育项目,毕业生活跃在两国的经贸等领域。即使在疫情环境下,两校交流也从未停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育文化领域的共同交流,追求两校间的共同发展。北陆大学的“平成遣中使”项目,继承了遣隋史、遣唐史的历史传统,从1994年实施以来就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学生可以实际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崭新面貌,成为日中友好关系的重要呈现。未来,北陆大学将进一步开拓校际合作,通过本科与硕士教育层次衔接,深化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交流,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认为,中日两国应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契机,开展灵活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消除交流赤字,深化民心相通,民众相知相亲,特别是要吸引两国年轻一代关注中日关系,投身中日交流,传承友好信念。就加强中日文明对话注重以下几点:一,围绕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各领域合作。加强中日双边各领域合作,积极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为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夯实基础。二,创新开展文明对话活动。通过友好对话,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三,积极搭建青年交流平台。鼓励他们加强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四,推动国际联合研究合作。加强学术合作、联合研究,为两国文明交流对话搭建桥梁,为推动新时代中日关系稳定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驻日前商务公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吕克俭先生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目前,中日两国友好省县和城市已达250余对,地方之间的交往与互利合作在两国的交流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大连与日本北九州市、舞鹤市等友城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旅游、文化等交流活动,深化了与日本特别是友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两国国民对彼此的相互理解。中国政府支持两国民间交流,鼓励两国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踊跃投身中日友好事业。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双方应在人文交流方面抓住机遇,特别是增强年轻一代之间的交流协作,让中日两国青年成为推动今后推动两国共赢发展的坚实力量。
茶道里千家淡交会前副理事长关根宗中认为,“和”是日中双方都崇尚的文化精神,对于当前日中关系的建构有重要价值。关根先生通过展示千玄室大宗匠书写“和”字的画轴,分享了里千家通过茶道实现日中交流的经历。关根先生指出,茶道文化源自于《易经》、儒教和道教,这些传统的中国哲学文化受到日本的青睐,因此长期保持着与中国之间的联系。自1979年以来,里千家赴华访问已达125次,积累了对中国和日中友好的深情厚谊。日中关系的友好,不仅与两国关系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着世界关系的建构。《论语》中的“礼”可以为日中关系的发展产生借鉴,“礼”不是繁琐的行为,而是构建国家良好关系的润滑油,是贯穿东亚文明的核心概念。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王众一在演讲中提出,俳句和汉诗在形式和审美意识上有所不同,但从源流来说,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影响,并从中汲取了营养。汉俳是中日两国在文化交流中互学互鉴、经过中国人自身的再创造而诞生的,体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它借用俳句的形式,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土壤而诞生,是一种迷你型汉诗。汉俳诞生之初主要是中日文化交流层面雅士互动的工具,但近年来民间自发的汉俳创作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经深植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土壤之中。俳句与汉俳的越境与互鉴作为一种现象值得跨文化传播界和学界加以关注,作为一种增进彼此好感度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也是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值得人们思考、讨论、总结的课题。
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教授牛承彪认为,国家间的沟通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基础,对于文化研究学者而言,“共同研究”是重要的对话方式。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以“日中韩的歌谣比较研究”为主题,展开了积极有效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自2008年以来,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研究团队以“东亚农耕文化歌谣”为主题,多次进行艺术展演活动,吸引了普通市民和学生的关注。此外,团队致力于研究成果的社会化,多次进入高中向学生介绍农耕文化的各个特点,并进行日中韩三国歌谣的翻译工作,对文化交流极具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团队将继续进行“侗族歌谣的实态传承”等主题的探索,深度开展日中人文交流。
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柴红梅指出,“越境”原本是一个专指非法出入边境和国境的汉语词汇,引申为“空间的移动”。对于文学研究而言,文学作品里的异邦异域探索、作家学者的跨国跨域移动以及非母语写作、文本内部研究与文学外部研究的交错、文学与音乐美术电影的交融,皆可谓文学的“越境”。日本近代以来形成了庞大的“越境文学”体系,“越境”的日本文学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柴教授认为,日本“越境文学”具有“孤儿特性”、“混血性”和“现代性”三个特点。当我们以“越境”的视野跨越时空,重新审视20世纪日本文学的时候,能够解析在日本本土所无法解明的复杂难题,这些新认识和新发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改变“越境”的日本文学在日本文学史上的位相,是对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在分论坛环节,大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景诗博、日本亚细亚大学寺尾浩一、日本北陆大学中岛元春等近三十位学者结合“中日文明、文化经典互鉴”和“中日教育、人文合作交流”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学术志平台、B站等面向全国对本次论坛提供了现场直播。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