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到公平:中国探索提升流动儿童早期教育
新华网重庆11月20日电(记者呼涛)初冬的重庆,浓雾弥漫。五岁的诗艺在周末里,总会在朗晴广场上的喷泉边玩耍。她的爸爸则在路边和一群拄着竹棒的男人们闲聊,这是“棒棒儿”难得的惬意时光。
“棒棒儿”是重庆人对挑夫的称呼。在这个海拔落差很大的山城里,很多农民工在街上、码头等处帮人搬运行李货物或干其他体力活,收入低且不稳定。
谈诗艺随爸爸走到两公里外的废品收购站。在那里,爸爸和工友要把一辆四五米长的大卡车上的货物全部卸下,再用各种旧物装满,两个多小时能挣30块钱。
出生、成长在中国中西部唯一一座直辖市,诗艺显然还没意识到自己模糊甚至有些尴尬的身份——流动儿童。父亲做棒棒儿,妈妈做家政服务——诗艺的父母没有城市户口和固定工作,是流动人口,他们的孩子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往往也得不到稳定保障。
小诗艺和成千上万“流动”到这个城市的打工者的孩子们一样,几乎无法进入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更好的公立幼儿园上学。不过,她“最爱的地方”就是她所在的春晖幼儿园——一所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及重庆市当地政府共同支持的探索教育公平的试点幼儿园。
在这所位于打工者集中的重庆老城区商圈的民办幼儿园里,超过九成的孩子都是流动儿童,他们的父母多是附近的小商贩、“棒棒儿”、小餐馆服务员或者家政服务员。
春晖幼儿园的教室租用了居民楼一层的几套住宅。园长赵亚蓉介绍,过去,园舍没有围栏,人们可以随意进出幼儿园,又缺少户外活动场地。那时候,孩子们户外活动只能在路边的小块空地上进行。
“项目专家组第一次来考察时,指出了幼儿园存在的园舍和用电等安全隐患,并询问怎么保证孩子们的安全。”赵亚蓉说。
为促进学前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决定合作开展“流动儿童早期教育项目”。
“这个项目旨在帮助流动儿童这样的‘边缘群体’,致力于探索协同政府、社区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早期教育项目专家陈学锋博士说。
在参加项目的多方支持下,2013年秋季开学前,春晖幼儿园加装了园舍的围栏,在室外的地面铺上了人造草坪,还添加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荡船、秋千、三轮车、扭扭车等户外玩具。
“看到孩子们奔跑到草坪上,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有的孩子干脆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心里很感动。”赵亚蓉说。
重庆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王祖伟说,这个项目与重庆市的儿童发展规划在理念上非常契合。试点一年半来,项目选取的流动儿童集中的试点幼儿园,不仅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幼儿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家长的育儿理念也得到了提升。
“进城务工者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城市也在发动资源和力量推进他们的孩子享受教育公平。”王祖伟说。
在幼教领域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项目国家级专家组牵头人李如琳至今不能忘记自己在项目开始前探访一家试点幼儿园的情景——近百名孩子和十多位老师共用年久失修的旱厕,又脏又臭,蚊蝇滋生,触目惊心。
“孩子上一次厕所,身上就被蚊子咬出大包,我们看了很心疼。”李如琳说,“儿童六岁前的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开端教育,为儿童的幼年和终身发展奠定了素质基础。在中国,很多流动儿童要么上不了幼儿园,要么只能上质量差的幼儿园——基础设施不完备、玩教具匮乏、教师专业培训不足、园里活动不符合幼儿特点和需要,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项目的总体协调、技术支持及重庆江北区教委的资金支持下,幼儿园修建了崭新的冲水厕所。当李如琳再次来到幼儿园督查改造效果时,看到三种高度适合大、中、小班孩子的洗手池、富有童趣的儿童便器,雪白的瓷砖墙上还有提示孩子便后整理衣服的卡通图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项目共在重庆市江北区和渝中区选取了四家试点幼儿园,专家组和庆龄幼儿园围绕提升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和安全后勤四个主要方面开展了技术指导、培训、督导跟进等工作。试点幼儿园的环境和质量提升了,孩子们在身心成长、行为习惯上发了可喜的变化,同时也辐射到了家长身上。
今年32岁的柳建是一名私企司机,妻子是超市收银员,女儿在读小学,4岁的儿子长春则在项目的一所试点幼儿园——渝中区铁路幼儿园就读。
项目开展以来,柳建的家庭也形成了一个颇为与众不同的新习惯——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姐弟俩去观音桥商业区的书店“看书”,一呆就是大半天。究其原因,还是在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讲座上,柳建受到了启发和鼓舞,决心要多读书、给孩子做榜样。
“来重庆打拼十年,孩子们是我最大的奋斗目标,因为他们,我更有上进心,对自己要求也更高了。”柳建说,幼儿园带给儿子的变化常常让他既吃惊又感动——小长春会谦让姐姐了;爷爷生病了,长春会说‘你们走吧,我来照顾’;有了好东西知道留给爸爸,因为“老师说要分享”。
与父辈们相比,柳长春和谈诗艺正在更快地融入他们生活的这座繁华都市。“重庆就是家。”谈诗艺不加考虑地说。
陈学锋博士认为,试点幼儿园取得的进步不仅是教育质量的提升,更在于帮助孩子和家长对城市、社区有了更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适应社会,能够快乐地生活、工作以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陈学锋说,这一项目的多部门通力合作的实践模式、监督方法以及取得的经验,为中国政府促进幼儿教育,尤其是流动儿童教育提供了可行的示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会持续提供支持,让更多的中国孩子有更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