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周延军 丁海珍 陈伟:新时代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2024-08-20 10:39
时代教育
作者:

  我国社区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源,从探索到发展,再到不断转型创新,迄今走过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各界对其职能作用形成了广泛共识,不同区域对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课程体系和居民学习方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随着我国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战略布局,社区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必要环节,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在总结我国社区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全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状态,存在着诸多问题或不足。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教育发展战略及模式的创新,在建设教育强国、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历史潮流中,如何把握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是新时期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回顾

  近年来,各地在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的论述,在构建服务全面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国家是发展战略框架下,我国社区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层面重视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加强统筹规划,教育行政部门强化政策引导,开放大学、高职院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发挥各自优势,持续完善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建设,改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社区教育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通过区域合作,协同合作,不断推进社区教育与国家战略相融合。

  (一)致力于“谋”,国家顶层政策系统推进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自党的十六大开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构建终身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尽管历次表述上不完全相同,但其本质内涵则是一脉相承。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新时期社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引。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发展高质量社区教育则是应有之义。

  教育部在历年的工作要点中均提出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在2023年9月印发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中,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第一条是“加强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要求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等,通过构建资源融通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终身学习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开放,增强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在第二条“推进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建设”中明确,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三级社区学习中心网络,目标是在2025年基本实现县(市、区)社区学习中心全覆盖。该文件明确了开展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活动,培育一批品牌社区学习中心和社区教育品牌课程,培育样板社区教育学院、示范社区学校,和特色社区教学点,并且明确了量化指标。①这是教育部自2016年以来出台的有关社区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文件。同时,教育部连续开展的“能者为师”系列教学资源推荐活动以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强化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了全民终身学习的热烈氛围,推动了社区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着力于“实”,省市制度建设纵深推进

  继成都市2016年首次以社区教育作为地方立法调整对象,出台第一个社区教育促进条例后,西安市2020年颁布了《西安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在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上海市教委2020年8月印发《上海市社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指南》,对全国各地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另外,近几年各地出台了关于老年教育的法律制度,比如2022年颁布的《安徽省老年教育条例》,2《山东省老年教育条例》和《贵州省老年教育条例》,2023年印发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老年学习的决定》《厦门市经济特区老年教育规定》, 2023年印发的《黑龙江省10部门加快推进老年教育工作方案》,大连市教育局、市委编办、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4年印发的《大连市5部门老年教育办学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等,这些条例和意见的制定都在社区教育规范化发展和法治化建设上进一步深入,既加强了我国传统老年大学的办学规范,又对包括开放大学在内的新型老年教育机构提出了明确的指导要求,尤其是对于面向基层社区的、普惠制的社区老年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政策指引,客观上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着眼于“融”,创新社区治理深度嵌入

  当前,社区教育不仅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成为推进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入在各级政府的探索与实践下形成了具有可持续、深层次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拓展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服务空间。一方面表现在地方政府把社区教育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浙江省以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新时代战略目标,明确要将未来社区打造成为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本单位。2019年3月,制定出台了《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浙政发〔2019〕8号),提出未来社区建设的“139”总体框架(1个中心——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3大价值体系——“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9大未来场景——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九大场景创新的集成系统)。在该文件中,社区教育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意在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位作用,激活社区孵化、整合、传递、运作教育资源功能,使未来社区成为知识流动、技能共享的终身学习平台。“上海2035”总体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市民15分钟步行的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努力推动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持续搭建好“市-区-街镇-居村”四级“人民城市大课堂”交流平台,进一步推进了社区教育深度融入社区治理。

  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社区教育机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区教育服务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主动为社区发展服务。比如,新疆、内蒙古和海南等地的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开展面向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涵盖了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社区矛盾调节、公民素养、职业技能等。各地社区教育机构不断更新充实课程体系,面向街道社区采取“菜单式”,送教送课上门服务。同时,越来越多的社区教育机构主动与民政、妇联、人社部门合作,在社工培训、志愿者引导、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日益紧密。

  (四)立足于“效”,地方政府督导规范引领

  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督导与评价,很多省市已经将社区教育纳入教育现代化整体规划,纳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目标责任和考核机制、督查评价机制,逐步实现社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多年来对各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进行评价,在“推进继续教育发展”方面,要求“继续教育体系健全,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农民教育服务能力适应本地区需求”。大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各区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方案中,要求“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海南省社区教育近年来突飞猛进,主要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加强对地方的督导。海南省将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工作纳入省政府对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内容,前期重点放在督促市县成立继续(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居委会)等三级社区(老年)教育办学体系),从2020年至今持续考核市县继续(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工作情况,以及考核市县社区教育工作经费配套和使用情况。

  (五)聚焦于“优”,师资专业能力稳固提升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意味着我国教育体系从以往的规模扩张、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转变,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也是其中重要的推进动力之一。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省、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业务研修培训。如河南省教育厅每年安排多次省内或省外培训,内蒙古城乡社区大学按区域举办社区教育研修班,海南省教育厅每年安排两千多万元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大规模开展师资培养。新疆、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武汉等地区采用线上线下等混合模式,对在职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社区工作者进行了多模块化的培训。江苏开放大学2021年开始实施了“社区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该工程以社区教育(老年教育)项目实施和学术研究为载体,以学术研究共同体建设和学术探索、创新实践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凝聚优秀人才、汇聚优秀成果、创新项目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在项目建设、品牌打造、体系建设、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平台推广等方面发挥领头作用的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素质优良、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构建全省社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在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培训方面,国家级社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以区域合作、项目拉动的模式引领了近千所高校、职业院校、社区大学(学院)及民间团体加入到了面向社区、服务社会的事业中来。2020年,协会启动了“区域终身学习发展共同体”项目,为全国各省、地市、区县、街镇等各同级行政区之间,东西部社区教育已结对的联盟之间,以及对支援单位之间等区域,搭建集理念互鉴、项目共建、人才队伍共培互学、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平合共建互通、科研互动、成果共享等方面一体化发展的合作与交流平台。2022年又推出了“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引导职业院校利用其师资、场地和学习资源,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和研修活动,提升了高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和地方社区学校社区教育从业人员的教学管理、组织推介和研究推广能力。

  在推进教师职称晋升保障师资权益方面,江苏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出台了《关于做好2022年度全省中小学和中职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规定社区教育从业人员可参照执行;2023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重庆市老年教育学校教师职称申报条件》,为全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老年大学(社区教育学院)中从事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开辟了职称评定的渠道。

  二、制约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

  毋庸讳言,社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显然处于非核心地位,在有的地方还处于边缘化状态,其原因是复杂的。它既有深层次宏观管理体制原因,也受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还有不同群体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差异问题。久而久之,很多问题成为制约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2010年12月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时任教育部主管领导曾梳理了影响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社区教育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不健全,相关的具体政策、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都还不太完备,在法律法规层面更是缺少设计和规划,没有真正形成有制度保障的常规工作体系,没有真成形成常规性的工作力量、工作资源和工作制度;二是社区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社区教育在东部沿海地区呈现普及发展的趋势,在中西部的中心城市也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是,对中西部多数地区而言,社区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呈现出极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三是社区教育内容不丰富,距离成系列、有特色、规范化的社区教育内容体系还有相当的差距;四是在多元协同治理方面,民间力量参与还不充分。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上述问题有的基本解决,有的得到了很大改善,有的在逐步消除。比如,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许多推进社区教育的制度性文件;通过教育部门的推动,东西部区域合作,充实了中西部社区教育的优质资源;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形势发展和居民需求,增加了思政类、技能类、信息类、财经类、家庭教育类等内容,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长三角地区、广东、成都等地社区教育机构尝试引入市场机制,给社会组织接入社区教育提供了空间。目前制约新时代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比如终身学习、社区教育立法问题,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问题,教育服务重心下移、办好基层社区教育问题等。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巨大进步,社区教育发展又面临新的挑战,比如社区教育数字化问题,社区教育全方位融入社区发展问题等等,都需要政府部门、终身教育科研部门、社区教育机构和广大从业者审慎思考。

  三、推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伟大方略为根本遵循,社区教育在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加明晰,社区教育必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在体制机制、资源共享、数字化发展、理论研究等方面实现整体性提升,回应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丰富且多元的现实需求。

  (一)革新管理机制,完善社区教育多元治理的协同力

  社区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是基础,社区教育既需要强有力的党政主导,也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合作,形成跨部门合作格局。从实践层面看,社区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基本都建立了顺畅有效的管理体制。比如,上海市和浙江省在市(省)委、市(省)政府领导统筹下,教育部门、文明办、民政部门、科技部门和文广部门联合推动社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被称为“社区教育西部高地”的成都市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为平台,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完善协同治理机制的基础是社区教育法制建设。国家和省市层面要努力推动出台“终身学习促进条例”(或“社区教育促进条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区教育。完善协同治理机制的着力点应放在形成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合作、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建立由政府部门主要领导牵头,教育、民政、财政、人社、文化、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明确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和责任主体,建立社区教育联席会、理事会或社区教育协作会等制度,定期研究、部署、指导、督促和协调检查区域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和考核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教育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作用,政府与社会双向推动。

  (二)实现“互联互通”,强化大教育观的向心力

  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和“大资源观”,从注重外部体制机制完善向注重内部居民终身学习需求的满足与质量提升转变,向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以及学习机会的创造与提供等精准化的个性服务转变。一是扩大社区教育阵地的互联共通。传统社区教育办学模式中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建立的社区教育阵地网络,以区社区学院为龙头,以各镇乡(街道)社区教育学校为依托,以村(居)级社区教育学习中心为基地开展社区教育,同时辐射区域内部分的文化场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这种模式的明显缺陷是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和联动还不足,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面对当前人口波动带来的新挑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以及数字时代的新变革,社区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从全局着眼,运用系统思维,凝聚社区教育主体共识,以社区教育网络阵地为基础,加强与高校、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体育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文化宫等主体的协同联动,以及市民夜校、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合作,构筑新型社区教育网络阵地,提升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不断形成社区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相互沟通的教育网络体系,为居民提供普惠可及、泛在可选、丰富多元的高质量、接地气的社区教育服务。在资源供给方面,需要改变区域内社区教育资源割裂现状,打破区域内各类资源供给过程中“碎片化”现象,积极整合各类优质社会资源,加强社区教育机构与作为资源供给主体的政府机构和作为资源有效补充的各类基地、企业、行业协会、社团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关联,促进优质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让人人“想学可学、想学能学、想学善学”。

  (三)坚持“重心下移”,提高社区教育资源聚合的驱动力

  2021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老龄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进各项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的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②,这不仅是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指导意见,也应成为做好社区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首先,要夯实社区教育基层办学网络。社区教育要做到服务重心下移,做好“百姓身边的教育”。重点要强化以区(县)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主体,居(村)委会学习点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建设。西部地区基层学习点的拓展和延伸,是补齐社区教育品质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充分利用中小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市民学校,以及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整合与共享。进入新时期,居民对社区教育认知程度的提高和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然会对社区教育的要求相应提高,对具有各种专业水平的专兼职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而且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业务开拓能力。只有加强社区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变化且多层次、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满足社区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才能推动社区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为社区教育学院(中心)、社区学校应配备必要数量的从事社区教育的专职管理人员与专兼职教师。充分调动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和退休人员投入社区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和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队伍。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开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课程,定期开展培训。对于目前业内普遍关切社区教育师资的职称、工资和进修等方面待遇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商人社部门尽快解决。第三,鼓励优质教学资源向中西部流动。教育部牵头实施的“能者为师优质资源推介行动”,无疑大大促进了社区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国家应该倡导东部各省市社区教育机构有责任担当,主动与西部地区连续,寻求支援对象,开展师资队伍交流、教学资源输送、学术科研支持等活动。

  (四)凸显数字赋能,增强社区教育数字化的创新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③”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对标教育数字化的关键要素和核心目标,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破解社区教育各类难题。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加以数字化和网络化,可以对传统的社区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创共享,让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居民都有学习机会,以数字思维、数字技术支撑创新社区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和优化教育质量。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社区教育数字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基本上解决了资源浏览、教务管理及部分外延服务,但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应用,首先是整合汇集优质数字化资源。数字资源已经成为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需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不同地区、学校、平台的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汇集,并进行优质资源的甄别与筛选,形成适用于在职人群、老年群体、青少年以及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待业人员等社区新居民的资源整合库,扩大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资源的适用范围,通过定制化服务、精准推送等形式帮助学习者有效选择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使社区居民能充分享受到资源共享的红利。

  在省级社区教育指导重心统筹规划下,各级办学机构应硬件与软件并重,充分重视智能设备使用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注重基础教学功能之后的外延服务,加强对信息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及合理使用,加强数据资产建设与管理,发挥大数据在管理和决策中的应用,探索高科技、沉浸式教学设备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五)推进互动耦合,提升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融合力

  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原本是具有各自内涵的两个概念。从社区教育的“全民性”特征来考量,社区教育包含了老年教育。在实际社区教育工作中,老年人构成了社区教育机构服务人群的主体,成为第一服务群体。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实施,老年教育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重申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明确了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具体举措,要求创新老年大学办学机制④。国家开放大学于2022年11月加挂了国家老年大学的牌子,并在全国开放大学系统设立了40多个分部,各省市开放大学、部分高职院校纷纷进军老年教育。在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的高呼声中,前些年火爆的“社区教育”一词被高频率出现的“老年教育”所取代。其实从本质上讲,老年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社区教育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必要逐步实现融合发展。

  首先,各地社区大学(学院、学校)要有高站位,准确把握“积极老龄观”的精髓,确立服务好老年人的理念。在做好青少年、在职职工、弱势群体和家长教育的同时,将重心转移到社区老年教育上来。按照老年人的学习心理,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完善学习课程机构,开展分层教学,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使社区大学(学院、学校)成为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主阵地。其次,各级社区教育机构要加强与老干部大学的合作。以服务离退休老干部为主的老干部大学经过30多年的积累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办学基础。在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学员管理、校园文化、志愿者服务、老年人社会参与等方面,远远超过了社区大学(学院、学校)。后者应该主动合作,在办学场所、师资、课程资源、学员服务等方面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第三,老干部大学要以开放的心态,突破“围墙办大学”,调整办学思路,积极和教育部门合作,在街道、社区、企业设分校(教学点),面向广大的居民百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山东老年大学、金陵老年大学、天津老年人大学、石家庄老年大学等单位向下延伸、辐射基层,取得了良好成效,经验可资借鉴。

  (六)注重科研引领,夯实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支撑力

  学术科研是社区教育工作中的普遍的短板。社区教育科学研究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实践研究,以专著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或借助学术会议、国际论坛展示社区教育工作的成果,不断丰富终身教育理论,进而扩大社会影响力。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导的“城市社区学习中心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在全国设立38个实验点,开展了两期近30个子项目研究,涵盖了社区学习中心能力提升的宏观研究、社区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治理、创新创业、乡村振兴、非遗教育及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案例、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网站和宣传册,在国际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华东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终身学习研究所合作,多次开展全球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研讨活动,让国际社会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及全民终身学习成就。面向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要不断聚焦新形势下社区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在社区教育实践的观照中把握社区教育研究的价值,不断推进社区教育研究方法、内容、范式、视阈等多个维度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①新华网.教育部部署学习型社会建设五大重点任务.[EB/OL].[2023-9-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8272348495360249&wfr=spider&for=pc.

  ②④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 [EB/OL].[2021-11-18].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59511.htm.

  ③教育部网站.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EB/OL].(2023-10-13).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310/t20231013_1085366.html.

  【作者简介】

  1.周延军,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原常务副主任,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丁海珍,上海市长宁区业余大学(长宁区社区学院)副校长

  3.陈伟,成都市金牛区社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文章原载《时代教育》2024年第7期(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