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2年教育大事盘点
2022-12-27 09:59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2022年即将收官!这一年,一项项教育政策稳步推进,一个个教育热点频引关注……今天起,中国教育在线将与您一起盘点那些属于2022的教育记忆。

  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论述背后是国家的急迫需求,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一年,《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我国全面开启“依法带娃”时代;这一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一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新一轮建设正式启动;这一年,上海高考延期,第五批7省市高考改革启动,全国29省份进入新高考周期……

  教育新政亮点频出,各项改革举措让美好的教育追求扎实落地,中国教育正在向着更高水准的公平和质量目标迈进。让我们看看这一年那些值得关注的教育大事和变化: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专门立法,除了明确父母的主体责任,还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法律责任,标志着我国“依法带娃”时代全面开启。

  1月16日至17日,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教育部长怀进鹏第一次系统地谈到对中国教育的判断与认知,他谈到: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基于此,他谈了对中国教育的“五个深刻认识”,并基于这些认知与判断,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比如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等等。“跳出教育看教育”,对于我们把握教育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

  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囊括了147所建设高校,331个建设学科(不含自定学科)。

  新一轮“双一流”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更没有“双一流”高校AB类之分,但北大清华显然和其他学校不同,学科自定,显得很突出。和第一轮相比,新入围7所高校,其中广东成为最大赢家,有3所高校新入围,位居各省市第一。同时,有15所高校的16个学科被黄牌警告,“缓刑”一年,也就意味着部分学校面临被摘牌的风险。

  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开通。作为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一个综合集成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包括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及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自上线以来,各类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浏览量持续增加。“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打造永远在线的网上课堂,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缩小数字鸿沟提供有效支撑。”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和课程的育人功能,凝练了学生学习各门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回答了各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新课标明确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并于2022年9月起正式开始实施。

  中小学生要学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维修家电……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通过劳动课这一重要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使其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目前的课程标准和政策要求并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中考。

  基础教育教师1586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基础的基础、先导的先导。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教师〔2022〕6号),从总体要求、具体措施、实施保障等多方面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指出了明确方向和具体实施规划。

  《强师计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经验,培养一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到2035年,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师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计划提出,要实施优师计划,由教育部属师范大学和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每年为脱贫县、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1万名本科层次师范生,毕业后全部到定向县任教。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这两个类型的教育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并通过推进普职融通等顶层设计,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提高。

  为了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新职业教育法中提出诸多“实招”:规定国家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规定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等。

  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意见》提出了“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战略任务。

  2022年5月1日起,《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要求每所中小学校将至少配备1名法治副校长。

  《办法》规定,法治副校长是指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推荐或者委派,经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聘任,在学校兼任副校长职务,协助开展有关工作的人员。《办法》的适用范围是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专门学校。《办法》进一步明确法治副校长还需协助开展的保护学生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参与安全管理、实施或者指导实施教育惩戒、指导依法治理等职责。

  2022年6月27日,第五批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内蒙古、山西、陕西、青海、宁夏、河南、四川、云南等八省(区)正式公布实施方案。至此,全国除新疆西藏外,29个省区市均已启动新高考改革,进入新高考时代。

  以人为本,稳妥渐进。相比第四批地区,第五批省市的改革方案与第四批保持一致,从一个侧面反映新高考改革通过8年时间破除了所有的明碉,基本进入稳定期。

  2022年,因疫情影响,上海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这也是继2020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后,再次出现高考延期。

  通盘考虑疫情与学情,统筹兼顾安全与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适时调整,非常有现实必要。上海高考延期,对上海考生完全不影响,对全国也没有影响。因为,高考录取一直是分省录取,即招生计划一开始是分省分配的。

  2022年,教育部继续把“双减”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进,各地“双减”工作也进入落地监管的深水区。“双减”一周年,从中央到教育部党组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双减”政策被视为过去一年教育领域的“一号工程”。一年来,校内外同步推进落实,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相应的精力负担均有效减轻,学生的阅读、睡眠、运动、实践时间普遍增加,发展素质教育的氛围日渐浓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双减”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但如何提高校内教育质量,最大程度满足更高教育治理追求,差异化教育需求,还是成败关键,也是难点,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与资源支撑仍有待制度化解决。

  12月26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发布公示,对“首届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2年12月26—31日。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成章,突出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人才放在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这是党中央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规划,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进一步理顺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联系。

  显然,这一定位与当下国家面临的宏观形势直接相关,对于教育为解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寄予厚望。

  12月7日,教育部部署进一步做好2023年研究生考试组织工作,要求各地全力以赴实现“如期考试”“应考尽考”“平安研考”的工作目标,部署做好有关考生借考工作,对于滞留在报考点所在地以外省份且返回报考点确有困难的考生,可提交借考申请就近借考。这是考研首次全国大规模借考,并根据考生核酸情况,开设“阴阳考场”,大幅增加了考务组织的艰难性。

  2023考研报名人数继续增加至474万人,但与去年21%的增长率相比,今年同比仅增长3%,出现大幅回落,报考日趋理性。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315 2015-04-21 09:53
新华社 2015-04-14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