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2024-03-26 09:27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作者:

  3月1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代表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以下为工作报告全文:

提高服务能力 培养工匠人才

为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2024年3月17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向大会报告第五届理事会五年来的工作,请予审议。

  在教育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第五届理事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新型工业化,认真践行“政治强会、学术立会、服务兴会、依法治会”的工作方针,用好学会工作的十大载体,抓好五个任务的“新基建”,全方面全领域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不断提升服务力、支撑力、贡献力,已经成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五年工作总结

  ——坚持政治强会。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组织智库成员、分支机构、会员单位以及科研、高校、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关于新理念、新经济、新科技、新领域、新赛道以及教育和职业教育等的系列重要论述,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对内建立党组织,对外成立党建工作委员会,重塑德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团结职教领域紧跟部党组改革创新步伐,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坚持学术立会。始终围绕党中央关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部署,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战略安排,聚焦建设教育、科技、制造、质量、网络、交通等“12个强国”与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战略目标,着力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组织科技、行业、企业、学校等有关方面开展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课题研究,充分展现中国职业教育智库的学术地位和作用。

  ——坚持服务兴会。始终坚持智库型学会发展定位,充分运用高端论坛、职教博览、教师说课、行业报告、前沿培训等工作载体,服务中央决策、党组部署、司局举措、行业期待、战线需求、会员要求,深入广泛地开展文件梳理、政策解读、理论研究、实践创新、案例总结等各方面各领域智库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依法治会。依法治会是学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学会强化法治思维、提高法治意识,积极宣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认真学习贯彻主管部门关于加强规范社会组织管理的系列文件,确保各方面、各环节工作依法有序进行。根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章程》,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流程、会议制度、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分支机构管理,全面提升学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坚持落地落实。围绕系统推进和全面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聚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服务、支撑、匹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型升级、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在建好专业、课程、教材、教师、教法、实践能力等方面,全面系统将中央文件有关要求、部党组有关部署落地落实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

  主要做了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1、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政治站位

  一是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新时代、新方位、新使命、新任务,努力使学会工作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深刻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紧迫要求。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十四五”规划纲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等强国建设提出的战略部署和战略任务,带领会员不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用教育强国建设强化担当。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根本问题,深刻领悟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实践基础、深刻内涵、主要路径和参与主体,深刻领悟培养时代新人、建强教育体系、服务支撑发展、强化改革创新、深化对外开放、打造强师队伍的举措。深入思考“强国建设 职教何为”, 提出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要在认知、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理论等方面实现现代化。

  三是用新产业政策引导发展。坚持不断系统梳理新时代、新阶段国家产业政策,紧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新标准、新任务的步伐。系统梳理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计算、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水利、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卫生健康、中医药等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系统梳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18项任务、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1个领域1047项技术和产品、新产业600多个标准化领航工程、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态势;引导和推进职业院校专业、教材、课程、实训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岗位技术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的需求。

  四是用新工作载体提高能力。成立学会党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为做好学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成立党建工作委员会,发挥德育工作委员会作用,构建职业院校加强立德树人和党的建设工作交流平台,举办书记论坛、“全国同上一堂思政课”、“我来讲党课”微视频等活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带动了近百万名职业院校师生积极参与,提高了理论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政治素质。成立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工作委员会,举办三届“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以卓越匠心唤醒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新自觉。

  2、建设智库学会,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推动专业建设。直接指导和参与《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修制(订)工作,牵头组织26位院士和专家指导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对2016年的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重塑,重点突出了与先进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现代农业、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等领域相关的专业,数字化改造的专业达到60%以上,专业适应率由30%提升到80%,数字职业对接率70%,为服务、支撑、匹配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数字工匠人才培养基础。

  二是服务科学决策。参与配合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提出职业教育的重大目标、改革思路和10个方面一体化任务的建议。在新版专业“专业实训教学标准”、《教育变革峰会概念文件》、《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国家“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等方面,组织数百人次专家参与调研和咨询,形成数十万字研究报告,20个方面40多条意见建议。联合全国政协委员,就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工匠之师”培养、推动本科层次职教发展、推进职教赋能乡村振兴等问题提交提案,得到了有关部委充分肯定并采纳落实。

  三是组织课题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组织职教战线、行业企业、分支机构等,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成果转化、制造强国建设、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重要领域,组织开展了职业教育定位、高等教育结构、补齐知识短板、“双碳”战略和“东数西算”技术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培养等740多项前沿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421份,发表论文1175篇,申请认证科技成果和专利210项。

  四是发布行业报告。联合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华为等单位,发布《中国工业互联网人才白皮书》《5G人才发展新思想白皮书》《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网络安全实战型人才发展报告》等新技术行业报告40多篇;编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调研报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年度发展报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蓝皮书(2011—2021)》《中国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报告2022》《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专利数据分析报告(2022)》等报告;发布《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等案例集30多本,为政校行企提供借鉴参考。

  五是举办高端论坛。举办5G+产教科融合、高端装备制造、智慧农业、光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论坛,带领职业院校瞄准新技术,为产业创新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办中青年莫干山论坛、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论坛、现代职业教育中国实践百人论坛,打造“青年教师+青年科学家+青年技术专家+青年大国工匠”产教科融汇交流平台。联合国家级论坛举办单位,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大湾区科学论坛等设置职业教育分论坛,引导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阔视野、提质量、上水平。全国1000多所院校近百万人次参加,在战线产生了广泛影响。学术年会累计40多万人线上线下参与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

  3、推动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创新

  一是组织建设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发展路径,依托两院院士多学科和专业科研平台、华为根技术实践平台、中科院计算所算力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等,指导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坝道工程医院)、数字根技术实践能力(华为根技术实践中心)、算力数字素养能力(“信息高铁”数字技术平台)等产教科融合实践中心,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主动积极服务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二是聚力打造联合体和共同体。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与龙芯中科、浙江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共建国家自主可控集成电路生态,与奇安信、北京理工大学、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共建网络空间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建设数字技术、工业互联网、时尚设计、纺织材料、健康养老等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驻马店市政府、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等联合打造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市域产教联合体。在教育链融入产业链、创新链、转化链、价值链过程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

  三是加快培养制造业紧缺人才。组织分支机构和会员单位,着眼培养高端装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工艺和操作软件等关键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微电子专业委员会累计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了数以千计芯片封装测试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成立工业软件职教集团,促进研发生产工艺软件和操作技术软件。高端装备制造专业委员会联合30多所院校,共建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航天产业学院,为建设航天强国储备青年工匠人才。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委员会对标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工作场景,重构人才培养定位、标准和体系,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岗位技能匹配率达到70%左右。

  4、坚持科教融汇,助力成果转化

  一是推动职业教育融入创新链。系统梳理了我国100多个“卡脖子”核心技术和产品清单,引导战线树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围绕重大装备、核心设备、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建设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教师队伍、教学场景、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实践基地,为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培养适应转化应用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纳入科研链、创新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职业院校中试车间,形成科研成果—产业成果—教学成果—工匠人才培养成果—科研成果的闭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联合中科院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破解科技产业两张皮、成果转化缺工匠的堵点。联合大湾区科学论坛,设置“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议程,搭建产教科融合交流平台,对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已向职业院校推介36项来自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高科技企业的待转化科技成果,试建“中试车间”,包括智能制造、新一代移动通信、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智慧农业、生物制药等领域。

  三是建设服务产业发展案例库。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重点、难点、堵点,建设职业院校解决产业发展问题案例库,涵盖了封装光刻胶材料、高端能源与动力装备、脑机接口、半导体降温材料、高端防静电材料、生鲜农产品流通、高端集成电路测试、橡胶发泡行业废料净化处理等领域。总结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科研机构在破解核心装备、关键技术国产化和产业化应用难题方面的经验做法,为深化科教融汇破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提供有效借鉴。

  5、助力质量引领,补齐专业短板

  一是优化重组分支机构。聚焦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老一小”等重点领域,对分支机构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成立了微电子与工业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科技成果转化、工业互联网技术、康养康育等19家分支机构,更名了现代农业、智能交通、智慧物联网、数字商务、教学创新、现代装备等15家分支机构,完成了职教师资、教材等分支机构换届工作。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文化铸魂、制造为基、科技固本”的协同发展格局。特别是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分支机构占到总数的30%以上,更好地适应国家做强做大制造业、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

  二是构建类型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指导深圳、河南、浙江等地专本职业院校,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制造业核心专业,聚焦专业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复合能力,按照产业—技术—岗位—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逻辑,系统研究专本一体化、体现知识技术技能的工匠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了69个专科、11个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方案,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打牢专本衔接的数字工匠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基础。

  三是推进基础课程短板教材建设。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技术技能工匠人才,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招。组织各方力量重构职业院校基础课程体系,创新教材编写逻辑,编写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院校专科、本科数字技术、高等数学、职业专业大类英语等教材。编写了《走近人工智能》;出版了专科《高等数学》,包括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工科类、财经商贸类、电子与信息类、轻工纺织类等,本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19专业大类《新时代职业英语》系列教材,推动补齐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材短板和知识短板。

  6、开展说课交流,抓好专业建设

  一是举办32届说课活动。按照新版专业19个大类,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微电子技术、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智慧农业、智能建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组织举办了32届“说专业·说课程·说专业群·说教材·说场景”研讨会,直接推动130个专业群、212个专业、369门课程的数字化转型,汇编1000多个说课案例,引导人才培养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专业链对接岗位链,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及时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推进课堂数字化革命。

  二是提高数字教学能力。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创新,说课活动从“说专业·说课程”逐步拓展到“说专业·说课程·说专业群·说教材·说场景·说教学模式”,重点提高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核心课程、专业教材、实习实践等人才培养各环节,重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资源、知识结构体系、技术技能体系。1000多所院校的5万多名一线教师参加学习交流,数字化教学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受益教师高达几十万人次。

  三是增强专业吸引力。新版专业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专业,体现数字经济时代人才新要求,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首届职业本科招生实现“开门红”,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6个首批职教本科专业投档最高分595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报名人数逐年倍增,新生报到率不断创历史新高。新建专业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大幅度提升。

  四是培养学生数字技能。新版专业精准对接了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职业、数字岗位,极大提升了市场急缺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智能制造装备技术、船舶智能焊接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智慧水利技术、智慧旅游技术应用、智慧林业技术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大部分工作在高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有的工资收入超过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平均水平。

  7、组织教师培训,实现共同进步

  一是共建“工匠之师”培训基地。聚焦高端制造业人才需求,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清华大学、华为等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高水平大学,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校长培训基地,共建前沿科技、5G+工业互联网、增材制造、微电子等新技术师资培训基地和校长培训基地,培养培训“工匠之师”,开发建设数字技术领域的“双师型”教师人才资源库。

  二是开展前沿技术教师培训。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举办了18期线上线下3700多位教师参加的培训班,包括14个省300多所职业院校的书记校长、二级学院院长、骨干教师。引导职业院校教师了解核心技术、熟悉科技前沿、紧跟科技创新、参与成果转化、改造专业课程、重构实训基地、培养转化人才。举办常规培训,累计参训人员2.7万多人次。

  三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落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精神,对标《教师数字素养》五个维度标准,围绕算力经济、数字化转型、智能时代媒体融合创新等主题,举办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智能融媒体数字技术等培训,百余所职业院校的470多位专业教师参加,数字化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配合有关司局,参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并给予新经济、新技术、新专业学术指导和专业指导。

  四是举办新版专业专题培训。新版专业颁布后,组织分支机构,利用数字化说课,依照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所涉及的行业领域,面向战线、企业举办了100多场专题解读会和学术报告会,以会代训,解读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的科技与产业逻辑,指导职业院校重构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内涵,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建设,线上线下培训人数超过100万人次,有力推动了建好专业、抓好课程、做好实践工作。

  8、努力凝聚各界,构建合作机制

  一是优化智库结构。广泛组织动员科技界、经济界、产业界、教育界,汇聚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各类院校、科研机构、科技领先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聚集支持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社会力量。目前,学会动员了涵盖41大工业门类的两院院士、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高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教育专家,为职教强国建设提供高水平专业服务,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多领域智力支撑。

  二是落地部省合作协议。与天津、贵州、河南、宁夏、福建等5个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保定、齐齐哈尔、定西、沧州等4个市人民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协作沟通机制,落实“一体两翼”战略部署。在构建职业教育一体化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体系、“技能贵州”行动、“西部数字工匠”师资培训、化工和新材料校企人才供需对接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和智库战略咨询。

  三是促进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等新型工业化领域,与华为、奇安信、龙芯中科、三一重工、航天科技等头部企业,在根技术、智能计算、5G+数字化人才培养、网络安全技术、民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工业互联网应用、智能制造装备等开展深度合作,为产业链高端、供应链安全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

  9、开展国际交流,助力“职教出海”

  一是圆满完成世界职教博览会承办任务。承办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得到了组委会的高度肯定。怀进鹏部长,英雄航天员王亚平,大国工匠高凤林、戴天方、苏胜勇、王伟、廖明等,两院院士潘建伟、薛其坤、于登云、郝跃、赵宇亮等,为线上博览会致辞。博览会参展和注册用户达3000万人次,目前,网上博览会仍在继续运行。德国、英国、西班牙等6个国家的代表发言,线上线下1000多人参加论坛,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绿色化发展的新路径。

  二是举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连续举办5届“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商会等国际组织和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发布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概览》《“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发展报告》《金砖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报告》等智库成果,举办了“一带一路”50个职业教育故事展,推出了“班·墨学院”出海新载体,搭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性平台,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的“职教力量”。

  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围绕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可持续发展等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开展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编译《全球职业技术教育动态》30期206篇、《国外职业教育观察》43期,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编写《世界职业教育小史》,出版《中国职业院校国际交流合作优秀案例集》(上下册),发布《中国外语教材发展报告》《中国外语教育年度报告》等成果,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贡献智库力量。

  10、坚持依法治会,提高治理能力

  一是落实新职教法。举办“学新法 践新法 开新局”论坛,邀请50多位院士、专家、企业负责人、职业院校领导交流发言,凝聚新职教法社会共识,10万人次在线学习交流。累计举办20多场专题学术活动,面向学校、社会、理论界不同群体,从不同视角对新职教法进行多维度解读,累计受众60多万人,帮助职教战线、行业企业学深学透学实,有效推动新职教法的贯彻实施。

  二是健全基础制度。按照国家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遵循学会《章程》,优化、完善、研制了《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分支机构工作指南》《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等12项基础性制度文件,加强对分支机构和内设机构的业务指导、规范管理,将依法治会落到实处,探索新时代社会团体内部治理有效机制。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严把分支机构意识形态关、活动立项审批关,严格履行内部民主议事程序。由学会副会长兼任相应专业领域的分支机构主任,带领分支机构更好发挥学会智库作用。实行分支机构联席执行主任制度。设立专家指导委员会,邀请两院院士、青年科学家、科技企业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大国工匠等担任学术和专业顾问,指导分支机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学会做了大量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工作,克服工作力量不足、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保障措施不完善等困难,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好评,发挥了智库型学会社会组织的作用,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学会贡献。在此,向教育部党组、有关司局和支持学会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向第五届理事会全体理事表示衷心感谢!

未来工作建议

  未来五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也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五年。学会将充分发挥部党组决策智囊团、部署落地团和社会力量组织团的智库作用,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深刻理解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的政治意义;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教育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在国际新格局中补短板、锻长板的战略意义。在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中,作出职教学会的新贡献。

  2、进一步发挥智库作用

  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急缺技术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等方面,学会将与国家政策研究部门、国家科技咨询智库、有关省市、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学(协)会、中科院与工程院所属单位深入开展战略合作,在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培养数字素养人才、深化教学评价改革、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等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为教育部党组决策提供更精准服务、为职业院校提高办学能级提供更有效支撑。

  3、进一步助力产业创新

  聚焦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学会要充分发挥平台功能优势、专家群体优势、资源汇集优势、社会力量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带领会员和分支机构,继续落地落实《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根据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人工智能+、算力经济,积极推动专业目录动态调整,为适应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4、进一步做好“新基建”

  认真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工作部署,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省域新模式、市域联合体、行业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部省战略合作重点任务,以建设好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践为切入点,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质量为落脚点,做好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新基建”,汇集政策、梳理案例、总结经验、挖掘亮点、凝炼理论。

  5、进一步培养工匠人才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营造“行行出状元”“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环境,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工匠是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和栋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不仅需要基础科学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成果转化的工匠人才。培育“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人才是学会事业的重要职责。学会要继续举办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继续发挥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教育之江 2024-03-22 11:56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4-03-22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