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作为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学术活动在福州举办。大会以“融合融汇、共创共赢——前沿、创新、发展”为主题,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中,谋划城市与高校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共建共赢,助力高等教育、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原党委书记郭新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出席会议并致辞。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孙红哲,澳门科技大学校长高级顾问林志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燕菁,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百度集团智能云创新业务部总经理李想,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数智化研究中心主任、厦门时代研究院常务副主任魏奕民作主旨报告。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邬大光,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颖分别主持上、下午的学术活动。
郭新立致辞
郭新立在致辞中表示,高校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两大重要载体,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生态关系。他围绕校城互动发展的主题,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发挥前沿引领作用,激发校城可持续发展新活力;二是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校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三是激发共生共荣动能,谱写校城互动发展新篇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一如既往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培训、行业监测等特色优势,为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注入新动能,期待福建省和广大高校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名校名城相映生辉的典范,希望本次活动产出更多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武世兴致辞
武世兴在致辞中指出,城市与高校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二者协同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更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就此谈了三点意见:一是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构建城校协同发展新格局;二是以促进人才供需适配为导向,提升高校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三是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发挥好高等教育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他表示,城市与高校是“命运共同体”,应推动二者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最大限度把高校的人才、科技等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为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张宗益作报告
张宗益以“认识与挖掘 城市与大学发展中的长期效应”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以厦门大学海洋学科集群与厦门市海洋强市建设的协同互助为例,指出要构建“融合链”,增强学科结构布局与城市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完善“支撑链”,增强学科人才队伍与城市智力资源的耦合度;聚合“创新链”,增强学科平台建设与城市科技创新的关联度;贯通“供给链”,增强学科育人成效与城市产业需求的精准度。围绕如何认识与挖掘城市与大学互利共赢关系中的长期效应,他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并表示,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审视大学与城市关系时,不仅要注重二者当下互利共赢的即时性,更要充分认识他们互利共赢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更好地实现校城双向互动、同频共振。
严纯华作报告
严纯华以“学科建设赋能城校融合发展中的兰大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高等教育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大学与城市发展存在着互动共生关系。他结合兰州大学在赋能城校融合发展中的实践,谈了推进高等学校建设与城市融合发展思考三点认识: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需求侧的适配度;二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将科技创新转化为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三是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他表示,一流大学是城市的名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关注大学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以学科建设赋能城校融合发展,构建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新格局。
邬大光主持
方颖主持
杨宗凯的主旨报告以“数智赋能 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题。他分析了高等教育创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认为“数智赋能”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赛道与突破口,智能时代需要建立更加开放、共享、个性化和能力为重的教育。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在创新育人方式、变革办学模式、发挥引领示范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他指出,要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新要求,将教育数字化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建立更加开放的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数字时代、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新范式。
孙红哲以“香港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科建设与教育国际化”为题作主旨报告。他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趋势、香港的发展重点,从国际化、科研创新、跨学科合作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介绍了香港大学近年来的办学实践与经验。他指出,港大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模式,将充分发挥优势,引进国际化元素、培养多元人才、推动跨学科研究和科研创新,并进一步深化全球的合作交流,引领大学和城市的国际化发展。
林志军作题为“智慧城市建设与高等教育融合”的主旨报告。他介绍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分析了高等教育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认为智慧城市与高等教育的融合,正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他结合澳门科技大学的探索实践,指出数字化创新、人才培养在智慧城市和高等教育融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融合发展的创新方向与实践路径,并从持续技术创新、优化人才培养、加强区域协同三个方面分享了对融合发展的长远规划与战略思考。
赵燕菁从城市研究的危机引入报告主题——“城市转型与高等教育”,他分析了城市化转型的内涵、表现以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指出教育“城市危机”源于城市增长转型。他认为,城市规划转型是城市化转型的一部分,城市规划需要从存量资源盘活、捕获空间收益、减少运维支出三个维度重写学科的底层源代码。
蔡三发以“城校共生 产教融合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表示,新时代对培养卓越工程师提出新要求,而“城校共生,产教融合”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结合同济大学的思考与实践,他分享了两种产教融合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机构设置、运行管理模式、导师队伍、配套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李想从人工智能及大模型带来的教育行业变革、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赋能高校和城市创新、人工智能推动研究新范式和大模型重构信息化应用四个维度作“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赋能城市发展”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大模型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开发范式,学习AI技能是对抗未来不确定性的法宝。他结合厦门大学的实践经验,提出通识教育和应用开发平台建设思路,介绍了超级助理重塑的校园信息化模式,并指出人工智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应用(AI for Science)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正在逐渐形成新的科学研究范式。
魏奕民作题为“宁德时代携手厦门大学 共筑绿色城市新篇章”的主旨报告。他表示,全球能源体系正迎来百年一遇的重大变革,能源存储的技术变革将成为决定人类能源变革下一个关键点。他介绍了近年来宁德时代与厦门大学校企协同共建能源领域大平台的一系列探索实践和经验成效,并表示将进一步探索协同机制支撑高质量发展,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双赢的“利益共同体”,推动高校与城市产业融合发展。
杨宗凯作报告
孙红哲作报告
林志军作报告
赵燕菁作报告
蔡三发作报告
李想作报告
魏奕民作报告
本次活动还有来自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教育厅,部分地市教育部门及国内外部分高校的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尖端技术企业代表,媒体代表200余人现场参会。活动同时通过网络直播,线上累计观看人数5000余人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