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第三届新医科人才评价与发展论坛顺利举行
2024-10-19 13:22
人才发展专委会
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精神落地,为实现新医科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10月18日,人才发展专委会第三届新医科人才评价与发展论坛在康复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10余位医学教育和医疗领域的高校领导、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才评价新机制,凝聚人才发展新优势,就新科技革命和大健康背景下的医学学科发展、新医科教育改革、医工融合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等议题作精彩报告。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康复大学党委书记刘军分别发表了热情的欢迎词。

  李志民在致辞中首先向康复大学对大会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广大会员单位代表参会表示欢迎。他说,新医科是国家为应对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健康中国发展而提出的“四新”之一。如何建设好新医科,如何培养一批卓越拔尖的医疗人才是当前众多高校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本届论坛组织高校人事工作代表共话“新医科”人才评价与发展,将为高校人才工作提供参考。

  刘军在致辞中表达了他对新医科人才评价与发展的看法。他说,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医学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这场变革中,重中之重的就是人才。人才评价是“指挥棒”和“风向标”,决定着人才发现和培养的导向,影响到人才使用和激励的效果。人才发展是“目的地”和“决胜局”,决定着一个单位、一个国家未来的长远发展。

  本届论坛设置一个主论坛、两个分论坛和交流讨论等环节,让与会人员充分交流,共同探讨。主论坛由康复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姜宏主持,两个分论坛分别由康复大学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国祥、首都医科大学人事处处长雷丽萍主持。


主持人

  在主论坛环节,多位重量级嘉宾就新医科人才的培养、评价与发展作主题报告。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韵以“新科技革命和大健康背景下基础医学学科发展态势与构想”为题作报告,深入分析了基础医学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山东大学副校长兼齐鲁医学院院长易凡则分享了“新医科背景下齐鲁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改革思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着重讨论了医工融合在培养医学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于领在“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创新型康复人才培养”的报告中,强调了岗位胜任力在康复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王于领的报告为康复医学教育提供了实践指导。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陈韬分享了“人才培养助力学科全面发展——同济感染之经验”,强调人才培养在推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学科发展的远景目标进行了规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云海在“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的报告中,探讨了高校教师队伍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问题。王云海教授的报告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报告嘉宾

  下午的分论坛一和分论坛二分别聚焦于新医科人才评价和人才引进。在分论坛一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吴畏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强调了人才队伍建设在医院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济宁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庞玉成则介绍了“医学院校教师三维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为医学教育评价提供了新视角。山东大学人事部常务副部长、齐鲁医学院人事人才办公室主任李岩则探讨了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和评价。


报告嘉宾

  在分论坛二中,浙江大学医学院人事人才办公室主任兼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主任李愔愔在“研究型大学医学人才引育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探讨了医学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策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人力资源部主任吴小妹则分享了“打好‘引育用’组合拳,打造‘医科人才’新高地”的实践经验,为医科人才的引进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哈尔滨医科大学人事处处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黄颖介绍了“以‘哈医方案’打造东北地区医学人才集聚新高地”的策略,分享了区域性医学人才引进的创新模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秘书秦冠英则基于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分析了“地方医科院校人才的引进与发展”,对大学教师的改革、高校人事人才工作提出建议,同时也为地方医科院校的人才战略提供了数据支持。


报告嘉宾

  论坛的自由交流环节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深入讨论和交流各自的见解和经验,为新医科人才的引进与评价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


分论坛现场图片

  第三届新医科人才评价与发展论坛特别强调了在新医科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的人才策略来推动医学教育和医疗行业的发展。本次论坛不仅为新医科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也为推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期待未来能为我国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