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新生入学——适应篇

   大学生活网    2016-09-08    

  经过高考的洗礼,大学新生们步入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然而大学不是天堂,也不是娱乐场,而是步入职业前充电加油的场所,大学也会与想象中的不一样,原先升学的愿望已实现,新的目标尚未找到,难免陷入暂时的迷茫,同时也感觉到大学与中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需要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四要

  学生以学为主,新生入学多向学长请教,讨教学习方法、课程重点与如何选修课程等。

  学生以玩为辅,而且要有目的的玩,玩出“价值”来。可以参加你感兴趣的学生社团。

  不仅对科学现象要有敏锐、独到的观察力,还要对身边的人和事有观察力。

  选择时必须多多思考,不应一时兴起而草率决定,比如“学生社团”的选择。

  五转变

  大学生与中学生担任的校内角色不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成为不担任任何职务的普通学生。大学新生须适应这种由出人头地到默默无闻,由高材生到一般学生的转变。

  大大学是人生成才、成就事业的一个新起点。大学生应从高考胜利的满足和陶醉中清醒过来,根据学校教学的客观现实和自己的实际,制定出个人在学业、思想道德、心理发育等素质培养方面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略。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结交的人多,面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大学新生的思维方式要做到由“非成人化”向“成人化”转变。在思考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时,要力求做到辩证全面而不要唯心片面,要远见务实而不要目光短浅。

  准大学生们在生活自理方面,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中学时,有些生活琐事依靠父母亲友的帮助,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个人生活都由自己处理安排,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来源不同。中学生大多在家乡就读,同学间充满乡音乡情;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语言、个性、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交往方式要有所转变,提倡主动交往。

  走六步

  调整心态从零开始。

  做自己的财务管理。

  第三步: 家里多了五个兄弟(姐妹)。

  第四步:大学的社团名目繁多,新学生开学,传单满天飞,千万要沉住气。

  第五步:大学的学习几乎是堂堂换老师,节节换教室,上课同争议,下课各分散。

  第六步:如果你对现在的专业不满意怎么办?在大学你还有机会再次选择。

  大学到底学什么?

  大学教育的根本是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的学习已完全不同于中学。迈入大学校园,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任务十分艰巨,既要学专业知识,也要学专业外的知识;要学科学研究方法,也要学实验、技术操作;既要学做事,也要学做人。首先,大学里所学知识是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的,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前面任何一环没有学好都将会影响到后面课程的进行。另外,学生在校期间还要在外语上通过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要通过水平测试,学习的任务并不轻松。

  学习任务不同

  中小学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升学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则是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掌握专门的技能,学会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与整个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学习内容不同

  大学的学习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习过程,但这些课程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为培养专门人才服务。此外,大学还根据培养专门人才的要求,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实验、实习及社会调查等许多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知识和新内容的课程。大学里各种各样的讲座很多,要积极参加学校里的文化活动,应多与学者交流,多与同学交流。

  学习方式和方法不同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同。大学课程,老师在课堂上大都只讲重点。新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提前预习,通过预习,发现课程重点和难点,了解课程的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大学学习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并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一定要改变往日应试教育的学习方式,积极参加课外实践和各种兴趣小组,这对于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学习目标不同

  大学阶段的学习与就业挂钩,主要实行学分制,该学什么,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可根据个人特点有所侧重。大学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意识要求很强。因此,大学新生要转变学习方法,了解所学的专业和就业,规划职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关注中国教育在线陕西站
掌握最新教育资讯

分享到 更多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热点资讯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