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科技帮扶助发展、教育扶智育未来、消费扶贫增收入,打出系列组合拳,写好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下好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扎实推动帮扶工作走深走实,助力陕西省商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扶贫组织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施党建扶贫工程,推动“党建+扶贫”深度融合,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劲动力。实行“一校帮一县、两个分党委帮一个镇(办)党委、一个分党委帮一个村党支部”帮扶机制,全校25个分党委(党总支)与对口帮扶县10个镇(办)党委、22个村党支部、2个贫困村结对,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实施“6+X”帮扶行动,通过加强阵地建设、开展技能培训、开展扶贫帮困、树立文明乡风、强化支部联动、推动产业发展等举措,做到扶贫扶志扶智紧密结合,推动实现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发展。打造党建扶贫特色品牌,各分党委(党总支)深入结对帮扶镇村实地调研,紧密结合当地所需所急所盼和自身人才科研优势,因人因地制定帮扶方案,创新开展特色帮扶。25个分党委(党总支)先后组织600余人次赴对口帮扶镇村开展扶贫帮扶工作,慰问贫困户80余户,帮助销售农特产品100余万元。各分党委(党总支)各尽所长,在对口帮扶村镇援建爱心小屋和农家书屋,举办扶贫扶志文艺演出,提供科技支持助力天麻种植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开展无人机摄影测量培训助力“智慧乡村”建设,充分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提升扶贫效能。
坚持科技强基,帮助提高生产力。充分整合学校在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城乡建设等领域的科研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对口帮扶县的脱贫攻坚需求,通过组建科研团队、搭建产学研平台、设立专项课题等方式,构建“团队—项目—平台”科技扶贫体系,凝聚各方合力,开展精准扶贫。设立工程技术咨询服务工作站,捐赠工程设计规范类图书,为县域道路规划设计、旅游公路可行性研究、生态旅游大环线规划、国道过境线路改造等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帮助对口帮扶县修编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科创小镇建设规划和相关工程设计方案,累计减免费用60万元。建设特色镇域经济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投入资金145万元,支持产业项目13个,直接受益贫困户384户965人。积极推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立电子商务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投入资金170万元,发挥学校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学科优势,搭建信息交互平台,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等支持。设立专项扶贫科研课题,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治理和规划,协助对口帮扶县行政村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坚持教育扶贫,激发脱贫源动力。根据对口帮扶县实际需求,因类设班,组织开展丰富多元的培训活动。面向基层干部开展脱贫攻坚政策解读、干部能力提升等培训,累计培训2300余人次;面向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艺术类教师教学、护理技能等培训,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面向农民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农家乐烹饪技能和农民工法制宣传等培训,累计培训480余人次。组织附属学校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骨干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附属幼儿园为当地幼儿园援建绘本馆,通过教研交流帮助当地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定期组织教授报告团开展励志教育和法治服务,借助线上平台为高三师生作考前指导讲座。投入13.5万元为当地中学援建心理素质发展中心、购买心理健康检测和辅导设备。选派7批研究生支教团共49人开展支教活动,提升当地教育教学水平。
坚持消费扶贫,扩大产品影响力。建立校园消费扶贫“四三五”模式,大力拓展消费扶贫项目渠道,架起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桥。坚持四个工作原则,即实施消费扶贫的产品必须是当地生产的农业产品,参与合作的产品供应商必须是本地企业或农村专业合作社,合作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必须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台账,强化政府主导和学校责任落实。搭建三个消费平台,即建立“教职工福利实物采购消费平台”,为全校教职工采购贫困地区农特产品提供渠道;建立“教职工校园生活消费平台”,在校内教职工服务超市开设扶贫专柜,在校内文化广场建设扶贫超市,专售农特产品;建立“食堂食材采购和对口扶贫县特色餐饮档口消费平台”,在保障饮食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采购对口扶贫县农产品,设置特色档口宣传当地饮食文化,建立劳务精准对接机制,为当地贫困户提供食堂工勤岗,增加就业机会。采取五项保障措施,即制定消费计划、找准实施企业、拓展市场销路、做好技能培训、提供资金支持。2017年以来,累计采购、消费对口帮扶县农特产品1600余万元,直接带动1500余个贫困户增收。疫情期间,通过教育部“e帮扶”消费平台组织挂职干部参与消费扶贫专场直播,在相关小程序设置“长安大学扶贫专区”等,利用网络平台帮助解决农特产品销售难问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