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推进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1-16 12:56:00
西安邮电大学

  2021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来袭,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困难,新基建带来的数字技术应用业已成为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的工具和手段,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要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十四五”期间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当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紧抓数字化发展新机遇,从数字基建、数据要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数字安全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一要优化升级数字基建。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以5G建设为抓手,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供给能力。推动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大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数字赋能交通、医疗、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升级,构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疫情防控提供基础保障。

  二要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持续完善国家基础数据资源库,建设市场监管、卫生健康、教育文化、气象等政务主题数据库,结合行业领域应用需要,建设文化、旅游、医疗、教育、体育、物流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主题数据库,推进数据资源汇聚整合。完善数据开放管理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和机构建设行业性数据资源开放平台。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审核机制和评价机制。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治理体系,制定并完善数据交易规则体系,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引导企事业单位在数据交易市场购买经过清洗、分析、建模、可视化后的数据。加强数据资源流转服务的安全管理、监督保障,严厉打击非法篡改数据和盗卖倒卖数据行为,为数据服务交易营造优良安全环境。

  三要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要聚焦发展重点,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瞄准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重点核心产业,突破智能制造、城市大脑、数字孪生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超前布局下一代通信技术、量子信息、传感器等新兴技术,打造新兴数字产业新优势,推动数字产业延伸发展。加强示范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各地大数据试验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化园区等平台建设,围绕核心关键,开展试点示范,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

  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数字经济全方位发展。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指导保障作用,出台相应政策指导,引导企业强化数字化思维,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以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企业要提升员工数字技能和数据管理能力,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资源整合、技术赋能的作用,加强数字化应用水平,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上网上云,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四要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应用数字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实现城市高质量数字化治理。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切实提升线上政府服务效率,优化城市服务APP、政府服务平台等城市服务应用,推动政务服务全流程在线、向基层深度拓展,提升服务便利化、共享化水平,实现更多事项“一网通办”“一次不用跑”。面对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要聚焦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应急管理领域,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实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利用数字技术夯实治理基础,真正实现治理数字化。

  五要强化数字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完善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支撑能力,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和开发等方面的安全防护。推动数据资源安全技术研发和部署,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安全保护能力,构建安全可信的数据资源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安全标准,加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按照“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原则构建国际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高质量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2022年,面对新一轮疫情冲击,数字赋能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之时,要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持续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强化数字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文:张鸿、董聚元,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