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1年末,西安突发疫情,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投身战“疫”。交大疫情防控青年先锋队学生志愿者1.2万人累计服务人次超过1.5万人次,服务工时达到5万小时,雁塔校区核酸检测辅助志愿者已完成累计10万+人次的核酸检测任务。交大公共卫生学院师生以“提起笔杆子,‘卫’健康护航”作为行动指南,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相关课题研究,为防控疫情贡献智慧。
自2022年1月4日启动线上会议以来,按照“一天一讨论”“一天一汇报”原则,公共卫生学院“疫情防控伦理政策”联合课题组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密切配合,相互交流,组织了10余次线上会议。
“疫情防控伦理政策”联合课题组研究课题涵盖护理人员、大学生、核酸检测和采集人员、养老机构老人家属、社区志愿者、残障人群等,目前已形成8个子课题,分别是:新冠疫情背景下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源、积极应对与职业生活质量的研究;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意义建构研究;从家属视角探讨新冠疫情期间养老机构封闭式管理的影响;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学业投入调研;新冠疫情期间残障人群就医状况研究;新冠疫情期间社区志愿者心理状态及工作满意度调查;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参与、专业认同及心理压力情况调查;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人员社会支持与心理调适研究。其中,公卫学院博士后于莲开展的“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意义建构研究”,已访谈大学生志愿者41人;公卫学院博士后惠沼沼针对“新冠疫情背景下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源、积极应对与职业生活质量的研究”已在全国范围内收集问卷6174份。
课题组根据每一个项目的不同需求,邀请了校内外专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抗疫人员。交大校团委、交大社科处、研究生院、法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航天航空学院、护理系、宗濂书院、文治书院、启德书院,以及交大一附院、交大二附院、交大口腔医院等校内单位积极参与。陕西省卫健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市第九医院、西安市红会医院、咸阳第一人民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职业病防治院、西安碑林康福得护理院、渭南市妇幼保健院、渭南杜桥养老院,以及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研讨,用实践经验指导研究,鼓励学子开拓思维,用自身所学助力疫情防控。来自北京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医学部、西北政法大学、延安大学医学院、西安医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师生共同出谋划策,助力课题研究尽快落地。
同时,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发起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应对的伦理研究”专题征文,并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起“致敬英雄,传递爱心”主题作品征集活动,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此外,在开展课题研究之际,1月19日,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支部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支部联合举行“凝心聚力共党建,攻坚破难渡难关”主题组织生活会,旨在创建党建新思路,探索党建新模式,共同探索学科和党建共同建设的新思路。
据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疫情防控伦理政策”联合课题组发起人王明旭教授介绍,开展疫情防控相关课题研究工作,主要目的有四点:一是缓解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紧张等情绪,通过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二是发挥和培养公卫专业人才的优势,从实践出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促进相关课题研究落地,为政府建言献策,为社会运转、国家发展凝聚更多正能量;四是进行成果总结,集中发表一批高水平的文章,着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张金钟认为:王明旭教授组织的会议发挥了“无形学院”的重要作用,汇聚全国的专家和力量培养人才、做实事,携手为疫情防控作出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会议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和“问题”意识。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严峻的挑战,是考试、是检验,也是发展的机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防控疫情中,医学人文领域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显著,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在抗疫中鼓舞了士气,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发挥了智库的作用;二是在防控疫情实践中培养人才,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水平;三是促进了医学人文学科、事业的发展。这些成绩,需要做全面的总结。
其次,为进一步做好工作应该坚持四个原则:一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是一句老话,但常讲常新。我们的研究必须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医学人文的诸多学科都有自己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许多概念、规律、方法,但不能将这些概念、规律、方法凌驾于生动的医疗卫生健康实践、防控疫情实践之上,不能将这些概念、规律、方法游离于生动的医疗卫生健康实践、防控疫情实践之外,而要加入、深入到伟大的防控疫情实践之中。西安交大研究生能够结合西安防控疫情选题,从“小切口”看到“大意义”,通过深入的研究,提出具有实践和理论价值的建议和观点。最重要的是从防控疫情的实际出发,提高针对性和可应用性。防控疫情是鲜活的实践,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经验需要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做总结、分析,做“短、平、快”的研究。二是多学科结合。医学人文学科是一个学科群,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等都是其中的学科。学科化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学科发展的标志。但当前,伴随着医学人文学科内各学科研究的深入、各自体系结构的完善,已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医学人文学科内部各学科的结合、整合、综合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抗击疫情中多学科的结合不仅包括医学人文科学内各学科之间的结合,还包括医学人文学科与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的结合。大家携起手来,密切合作,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才能出成果。三是解决“战时”问题与长效长远机制建设结合。当前“点状”“散发”地区的战疫仍在紧张进行中,我们要积极加入战斗,快速反应,为解决“战时”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也要考虑长效、长远机制建设的研究,尤其要考虑解决“战时”问题研究的长效长远机制建设的意义,在二者的结合上思考。四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做研究要用实证的方法,问卷、访谈可以得到许多数据,对真实数据的分析,则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
最后,理论要有成果意识。要在四个方面出成果:一要出战时成果,“短、平、快”,发挥智库作用,面对抗疫的实际,从高校、医院、公共卫生政策的角度提出意见、建议;二要出系统的研究成果,发展、丰富人文学科研究,包括与临床、护理、预防、中医药结合的研究;三是以现有的成果为基础,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断提高研究的层次,实现研究成果的“滚雪球”效应;第四,总结王明旭教授探索的发挥人文学科在抗疫中作用的成功经验,长期坚持、在全国推广,更加充分地发挥医学人文学科在防控疫情中的作用,同时推动医学人文学科建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