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推进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谋划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工作,推动工程类人才培养体系变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3月1日上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推进会,副校长张进成参加会议并讲话,研究生院、各学院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田聪主持。
会上,田聪介绍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形势和背景,分析了当前工程类专业学位人才在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学位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介绍了学校筹建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目的和进展。她指出,自2022年9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推进会以来,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号角已经吹响,学校发挥红色基因优势和信息技术特色优势,从“汇聚社会资源拓宽度,深挖培养体系求深度,筑建体制机制延长度”三个维度持续深化校企融合,形成了“以产业实际需求为牵引,以联合项目为支撑,校企地多方投入、共同育人”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各项条件都已具备。
研究生院从建设背景、工作基础、目标定位、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企业对接、人才培养核心内容等七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方案。学院将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汇聚产业链头部企业优势资源,构筑集产教互动交流、人才培养实践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综合体”,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对科技、教育和人才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形成“一平台、双主体、三协调”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新形态,构建西电“一三一”工程硕博培养新体系。其核心是“思政铸魂,专业强基,实践赋能”,其结构“一三一”,即擦亮一种颜色,传承红色基因;构建三种模式—复合型课程教学模式,攻关型科研实践模式,协作型团队指导模式;重建一套标准—以工程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评价标准。
各学院对学校以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决定表示支持,并围绕高质量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这一主题,就如何进一步聚焦国家急需学科领域、发挥学校信息特色特别是整合学校各级校企产教融合资源优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大家表示将积极参与、主动对接,全力做好领域方向凝练、联培课题设置、校企导师对接、产教融合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去,培养又红又专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张进成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思路,并就建好建强卓越工程师学院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提高认识抓落实,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理解把握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系统谋划,主动变革,把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作为学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着力破解制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难题。二是要聚焦改革抓方向,以机制改革为抓手,奋力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三个根本性转变”,即办学方式实现从学科专业单一性和独立性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根本转变;培养目标实现从重视理论传授向理论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的根本转变;评价标准实现从唯论文、奖项等单一评价向考查实际创新贡献为主的根本转变。三是要聚合资源强组织,在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各二级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基础,加强校企沟通,凝聚发展合力,激发创新动能,不断探索优化合作机制,着力打造信息技术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工程。
据了解,学校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工作,近年来以国家专项试点工作为依托,联合多家信息领域头部企业,试点开展交叉融合项目制培养模式改革,依托重大工程领域项目选拔和培养人才,把工程实践有机嵌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形成了以交叉融合培养项目招生为牵引、以产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的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体系。
为打造特色化卓越工程师学院,学校系统梳理了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特色,全面整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改革成效,在多方调研基础上形成了建设方案,并召集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科研单位进行专题研究,充分论证,不断修订和完善建设方案,确保学院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学校将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推动卓越工程师学院高定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超常规部署、大力度推进,深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工程硕博士融合培养的新范式,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