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什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2023-09-25 17:17:00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行,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所决定的,在于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国实践;在于它符合中国国情,回应了中国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在于它代表人民、为了人民,反映人民关切、回应人民诉求、尊重人民创造;在于它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发展又永续开放,永远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放射出灿烂光芒,结出丰硕果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的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这一思想武器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这源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本质特征,始终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指引人们追求和创造真善美的积极人生”[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作为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内涵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一般原理和具体结论三个层次,构成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及其本质特征的科学概括,为人们提供了最科学、最锐利的世界观、方法论,提供了认识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的两大理论基石。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坚实基础之上,马克思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一系列原理、观点和结论,创立了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解放的最科学、最彻底的理论体系。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始终坚持、运用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3]

  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于符合中国国情,回应了中国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任务,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实践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性质、主要矛盾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关键在于依据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制定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指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活力的同时,赋予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就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例如,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人民立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重要论断。如此,成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更易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认同和拥有。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课题,是具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正是由于时代诉求与时代需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正是由于时代发展与时代变革,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发时代之问,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出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回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富有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一系列解决重大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回答了面向国际社会的时代之问,也阐明了立足中国的时代之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阐释的重大时代课题。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贴近时代脉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彰显出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武器。

  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它贴近人民诉求,来自人民,又为了人民

  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理论,首先是人民立场,为人民说话,为人民谋解放,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它揭示了人民为什么是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历史发展的主人,解答了人民怎样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为人民探求自身自由解放的道路和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基础和不竭源泉。尊重人民实践智慧、回应人民理论关切、贴近人民理论诉求,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使命,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求解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少所以旦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不仅是阐述人民主体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为人民谋解放的理论,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5]。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答人民之问的科学理论,系统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最关切的问题。例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如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满足,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完善和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成为现实,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系统思考、科学回答,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最贴近人民诉求的理论,深深植根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回答了人民之问。

  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于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发展又永续开放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6]。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封闭僵化的思想体系,而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着的“活”的理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成功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火种接续传承,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并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科学回答了人民需要、人民向往、人民关切之所问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不断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方法内容的跨越式发展,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创新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诉诸实践印证认识的真理性,通过实践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因此,实践探索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发展与实践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回顾光辉历程,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展望光明前景,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创造性实践中更加彰显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供行动指南”[7]。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要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要依靠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答好完成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套用,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指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赋予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总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贴近国情、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善于用新的理论引导新的时代,努力回应实践呼声、满足人民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刘建军,范娇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2).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毕永波.”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彰显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J].红旗文稿,2022,No.480(24):41-44.

  [6] 杨增岽,修政.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三重进路[J].广西社会科学,2022,No.329(11):37-44.

  [7] 房广顺,杜春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四个认识维度[J/OL].广西社会科学:1-8[2023-02-08].

  (作者:冉晴,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