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巡礼
航天学院
招生专业(类):
航空航天类(陈士橹飞天班)
航空航天类(强基计划)
航空航天类(航天)
学院概况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是西北工业大学“三航”(航空、航天、航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首批成立的唯一没有中断办学的宇航院系。在6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航天“总师型”人才为己任,服务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学院培养出飞行力学和火箭发动机2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2017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学科评估为A+。已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万余名校友,其中一大批杰出校友担任军队、集团公司、院所、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及总师以上职务,是我国航天领域领军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等荣誉,学院部分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学院拥有固体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航天局液体火箭发动机数字化研发创新中心等2个国家级创新中心,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并参与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
航天学院牵头研制的“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
航天学院牵头研制的“飞天一号”冲压组合动力火箭在西北某某基地成功发射
航天学院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型超音速大机动靶标
学院重点参与了载人航天与探月等重大专项的论证及科研攻关,深度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研制,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学院成功完成了“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动力演示验证,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等多颗立方星、“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以及高机动靶标产学研合作型号等任务的研制。“十三五”以来,获批各类千万级重大项目及标志性项目33项,累计科研经费到款超16亿元。近十年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
学科特色
航天学院主要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现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四个专业,全部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基础上有航天特色的专业教育”,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本科生教育全过程,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
人才培养改革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为目标,瞄准总师型人才应具备的七种素养,不断完善航天“总师型”人才培养体系。设立“陈士橹飞天班”,在全校率先开展卓越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全面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支撑人才培养。
航天学院学生自主研制的探空小火箭
航天学院学生参与微小卫星的研制
建设了14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1个陕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陕西省航天特色人才培养实验区。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近两年,学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三大赛金奖1项、一等奖3项、银奖1项、铜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1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5人,国家级专家、总师等4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2人,省部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6个,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为骨干,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优秀校友
雷凡培(第二十届中央委员,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侯晓(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培养的全国第一位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博士)
罗琦(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王海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术专家)
吴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所长)
李东(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李鸿(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高级工程师,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专业介绍
01陈士橹飞天班(航空航天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隶属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A+学科)。陈士橹飞天班与国际通行的航空航天高等教育模式接轨,打破传统专业设置界限,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学科交叉的特点,以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三个学科方向为牵引和主攻方向,推行通才教育模式,实行3+X+1培养模式,旨在延续西工大为我国航天和国防事业持续输送创新型卓越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西工大现象”,培养适应我国航天事业、航空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综合能力强、人文素养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人才。
深造与就业前景:
近三年来完成飞天班培养方案并通过考核的学生全部保送航天学院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可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生产单位以及高校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控制与信息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等方面的研发与教学工作。
02航空航天类强基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隶属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A+学科)。旨在服务国家航空、航天及国防领域高端装备研发重大需求,汇集优质教学资源,融合航空航天领域基础学科和未来发展学科知识体系,创新面向航空航天工程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工学基础、鲜明的学术志趣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以科学素养和工程素质为主线,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实行“3+1+N”的“本博直读”或“本硕连读”模式,本科第四年实施本研衔接培养,毕业生授予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
深造与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可在航天、航空、兵器、电子等科研生产单位以及高校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控制与信息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等方面的研发与教学工作。
03航空航天类(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隶属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A+学科),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培养了我国第一位飞行力学博士),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国防特色专业。针对运载火箭、导弹、航天器、空天飞行器的总体及结构设计、飞行力学与导航制导控制技术,培养掌握飞行器总体、气动、结构、材料、弹道、效能、制导控制、导航等领域基本理论和方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高度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拔尖创新人才。
深造与就业前景:
可报考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或到国外知名高校留学深造,近三年约82.7%的学生保送和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可在航空、航天、兵器等科研生产单位及其相关企业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行力学与制导控制等方面的研发工作,或者在高等院校、军队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教育和技术管理工作。
04航空航天类(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隶属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A+学科),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飞行器环境感知、目标检测识别与跟踪、飞行器精确制导控制与仿真、导弹红外仿真与抗干扰评估、高速飞行制导控制技术为主攻方向,推行通才教育模式,培养掌握航空航天电子、控制、信息、导航等领域内不断拓展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基础、宽广知识面、较强终身学习能力、人文素养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人才。
深造与就业前景:
可报考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近三年约72.5%的学生保送和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可在航天航空制导与控制系统设计、无人飞行器环境感知等方向从事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工程管理、教学等工作。
05航空航天类(飞行器动力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隶属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A+学科),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特色专业”、陕西省本科“名牌专业”。以火箭发动机、冲压及组合发动机、电推进、推进剂与含能材料、深空探测能源动力、其它新型空天动力等为主要研究方向,融合总师育人文化与通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总师型”人才特质的高级人才。
深造与就业前景:
可报考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近三年约69.7%的学生保送和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军队、企业等从事应用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工程管理、教学等工作。
06航空航天类(航空航天工程)
专业介绍:
本专业隶属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A+学科),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空间操作、空间载荷与应用以及深空探测等空间应用技术为牵引和主攻方向,推行通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适应我国航天事业、航空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吸收和综合能力强、人文素养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人才。
深造与就业前景:
可报考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近三年约77.6%的学生保送和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军队、企业等从事应用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工程管理、教学等工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