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最美“四步棋” | 安康市第二中学从四方面落子布局推动新高考改革落地
2022-10-29 15:30:00
安康市第二中学
  为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确保2025年如期整体实施,安康市第二中学从四个方面落子布局,扎实推动新高考改革落实落地。
  下好先手棋
  学校提前谋划,于2022年4月制定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高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组,将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作为办学治校的“一号工程”,明确实施高考改革的责任田、时间表和路线图,设立基础条件保障组、师资保障组、新课程实施组、学生发展指导与综合素质评价组、宣传督查组,加强组织领导,推行责任清单,强化督促落实,积极稳妥推进。通过党委会、校务会、教职工大会、教研组会议,认真组织学习《陕西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围绕“考什么”“怎么考”“怎么招”等关键问题进行学习研讨。加强宣讲解读,通过家长会、学校微信公众号、主题班会等向学生家长宣讲“两依据、一参考”招生录取模式、“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3+1+2”的选择性考试模式、从高一年级学生开始的学业水平考试等政策,帮助师生及家长及早了解高考改革趋势和要求,为高考综合改革的顺利推进做好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
  打好主动仗
  针对学校办学条件比较落后、硬件建设欠账较多的实际情况,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自2018年起学校实施两期项目建设,先后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宿办楼、科技楼,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根据高考改革实际需要,按照“够用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40多个功能部室和各类学科专用教室,保证学生选课走班、探究实验、职业发展、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需要。对已建成的功能部室选派专人进行管理,落实管理人员待遇,建立实行功能部室开出使用考核评价制度,防止“重建设轻使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确保把功能部室管好用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修习需求。全员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学习培训,每位教师形成2个校本应用实践成果,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千兆光纤校园网络全覆盖,所有教室装备“希沃智慧一体教学系统”,加强智慧校园建设,优化信息基础环境,基本满足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生涯规划教育等智能化管理应用需求。针对选课走班对师资的需求,近三年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事业单位招考、招录免费师范生等多种方式引进教师30余名,师资储备做到满编满岗。
  用好关键招
  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关键招和主阵地,聚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主动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开办“善喻”大讲堂,邀请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课改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谈感想、说体会、话改革,统一思想和行动。积极倡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课堂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对学生、教材和课堂进程的驾驭水平,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狠抓教学研讨,通过机制驱动、教研联动、课题带动,不断提升教学教研质量。为每位教师配备学科《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引导教师依据方案标准,查摆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提出破解方法。重点实施《新高考背景下的班主任胜任力的研究》《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实践研究》两项省市专项课题,近三年完成省市教研课题14项,获得省市表彰教研成果159人次,11人次被省市各类专家库收录。组织开展“把握新课标、聚焦新课程、研究新教材、迎接新高考”课堂评议研讨活动,引领教师探索教学新途径,帮助学生寻找学习新方式,促进学校建立评价新体系,推动新高考改革落实落地。
  亮出组合拳
  抓好教师培训,2022年暑期有87人次参加与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相关的省市线下集中培训,186人(全员)参与线上培训,重点对学生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生涯规划教育、考试组织实施、高校招生录取、高考志愿填报等内容进行学习了解。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资源,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提高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指导学生在明确自身心理特点、志向爱好、学科优势和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要求等信息的基础上,正确评估自身职业倾向,为学生合理进行生涯规划和选课修习提供指导帮助。制定《新高考选课走班指导手册》,对高一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开展选课走班模拟,测算“3+1+2”模式下的选课组合类型,分析学校教育资源承载量,提前补短板、强弱项。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建立学生社团43个,遴选精品社团12个,丰富校园生活,助力多元化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渠道和平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