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党课 中国海洋大学海鸥剧社推出红色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中国教育在线讯 “五分钟,你超时了,李侠!”在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台上,兰芬最后哽咽的呼声,唤起了现场观众眼中的热泪。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国海洋大学海鸥剧社推出的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于6月5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首演。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吴强明,党委宣传部、团委等部门代表及400余名师生共同观看了演出。
海鸥剧社成立于1932年,是山东省最早的革命红剧团体,曾因出演《月亮升起》和《工厂夜景》等革命剧被权威杂志誉为“预报暴风雨的海鸥”。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指导老师、基础教学中心艺术系教师朱琳说:“红色是海鸥剧社的底色,是剧社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挖掘红色故事已成为海鸥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在最初挑选剧本时,剧社成员注意到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一经典故事。“电波”的故事已经被用电影、电视剧、舞剧等很多方式讲述过,但话剧舞台上其身影寥寥。在搜集原型人物时,社员们惊喜地发现,海大历史上出现过一位真正的“李侠”——中国共产党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张沈川。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无线电报务员,亲手编制了党的第一本无线电通信密码,并参与创建中共第一部地下无线电台。1924年至1925年,张沈川在私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求学,担任青岛学生联合会主席,参与过各种进步活动。这一发现极大地拉近了学生与人民英雄的距离,同时也使同学们意识到,“地下”英雄就在校园内,作为校友更有责任把这段历史演绎出来,让师生铭记。最终剧社成员决定以话剧形式演绎这一经典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以革命烈士李白及其夫人裘慧英的革命经历为故事原型,结合其他英雄人物的人生轨迹,例如中国海洋大学校友张沈川等,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艺术加工。故事主角李侠,原名李白,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12年,两次被捕,经受过各种酷刑,最后在距离上海解放只有二十天时,壮烈牺牲。李侠与兰芬因恢复上海地下电台情报工作而相聚于同一屋檐下,假扮夫妻,在并肩作战一年后结为真正的革命伴侣。“电台重于生命,有报必发”是李侠始终坚守的原则。最后的情报“国民党的长江江防计划”,是李侠、老孙、小吴以及背后许多无名先烈用生命接力传出的最后一份讯息,让千千万万的解放军战士顺利渡过了长江。而他们自己,却再没有机会亲眼看看他们期盼已久的新中国。永不消逝的电波,象征着为最终理想永不放弃的奋斗与坚守。
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题思想非常明确:缅怀革命先烈,诠释与铭记他们不朽的精神。据该剧导演、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蔡若翩介绍,编排的要点在于把一个有时代距离的红色主题故事讲给现在的观众,如何让英雄回到普通人的情感之中,让观者感受到人物的鲜活与真实?故事中的革命人物有些正值花季,有些为人父母,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长经历,却为了共同的信仰献出自己的生命。团队成员通过阅读相关史实,讨论人物心理活动,用艺术的手法还原英雄人物的情感逻辑:他们是英雄,也是平凡的人,但正是心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让他们无畏生死,也成就了他们的伟大。剧社成员说,他们想通过这部话剧告诉同龄人,如今的繁荣与和平,是英雄给予我们的馈赠;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当天演出结束,随着舞台灯光渐暗,屏幕上“李侠”的原型人物及其事迹逐一向观众呈现,此刻掌声愈发强烈,观众们眼含热泪,久久无法平息,这是观众们由衷地向这些为新中国诞生而奋斗献身的英雄们的致敬。现场观众纷纷表示,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把革命先烈的人物形象和高尚品格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给现场观众带来一次触动心弦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国教育在线/姜甜甜 通讯员/曾洁 蔡若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