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关于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3-01-17 15:48:00
青岛大学
作者:青岛大学党委书记 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胡金焱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山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将“科教强省”摆在“九个强省突破”首位。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省属高校实现突破。”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了《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深入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实施方案》等系列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推动全省高等教育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面对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务与使命,我们必须尽快在巩固既有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加快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存在的问题
  (一)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比差距较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链条上的重要两端,基础教育是人才苗圃工程、民生工程,高等教育则是人才的“蓄水池”、科技“创新源”、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把握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是优化全省教育体系,实现全省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尽管我省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但与我省基础教育稳居全国第一阵营,职业教育“山东模式”闪耀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省属高校经费缺口较大。近年来,我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但与浙江等省份相比,我省本科高校发展经费投入、校均、生均经费都存在较大差距,对省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缺乏强有力支撑。“双高”建设投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设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三)省属高校省市共建、校地融合亟待落地。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和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共识,城市的崛起无不与高等教育的兴盛相伴随。截至去年,我省仅有9市与省教育厅签署了共建备忘录,明确有经费支持的仅有6市。总体看,市级对驻地省属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大,高等教育校地融合、省市共建工作任重道远、征途漫漫。
  二、意见与建议
  (一)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关于深入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实施方案》《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等战略举措的落地落实,补齐山东高等教育的短板,支持山东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重点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省属高校实现国家“双一流”突破,壮大山东高校的“国家队”阵营,推动山东高等教育跻身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为山东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二)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是建议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完善预算拨款制度和投入机制。二是建议提高我省高等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并根据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合理调整学费标准。三是建议省市财政充分考虑高校目前财政状况,加大社保医保金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切实解决省属高校人员经费不足的发展困境。
  (三)加快推进省属高校省市共建、校地融合工作。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省市两级政府齐抓共管、协同联动。建议省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高等教育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深入推进高校与驻地市融合发展,扎实开展省属本科高校经费投入体制改革试点,各级政府上下联动、各有侧重,共同支持、协同发力,建立常态化持续性的财政投入机制,形成省级投入只增不减、市级投入大幅增加的良好共建局面,汇聚支持和支撑山东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从根本上缓解山东高校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约束,增强高校的办学能力。
  (四)加强“双高”建设。一是建议加大“双高”建设投入,保证各年度经费足额拨付、列支自由、专款专用。二是建议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方式,由省主管部门牵头对经费列支的有效性、规范性及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和指导。三是建议改进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省建设实际,进一步改进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质量、特色和贡献,引导高校真正实现内涵发展、创新发展。
  (五)加强校地协同联动,充分发挥驻青高校服务效能。建议市委市政府与驻青高校之间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联动机制、协同机制,促进驻青高校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学科布局、学科调整、平台搭建、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全方位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更好地发挥驻青高校在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