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学院:构建“135”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赋能高素质 应用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滨州学院充分发挥首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作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以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课堂思政为三条主线,通过顶层设计、品牌创设、项目驱动、示范共享、制度保障五大举措,更新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打造课程思政建设亮点,营造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常态化,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为航空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支撑。
目标导向,构建三维立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从课程性质、课程形式、课程教学模式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三维立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课程性质维度,构建以专业课为主体,学科基础课和通识课为支撑的多元融合式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课程形式维度,构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第二课堂”多形式协同式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课程教学模式维度,构建“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融通、理论实践一体”的多平台联动式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三线并行,多方联动构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共同体
以一线教师为中心,依据“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和课堂思政”三条主线,推动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多方面师资力量协同合作,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运行机制,构建三线并行、多方联动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共同体;紧抓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提升,通过专家讲座、教学研讨、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堂示范、创新设计、教学比赛等途径建强教师“主力军”、筑牢课程“主阵地”、用好课堂“主渠道”,促进课程思政持续高质量发展。
五措并举,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落实落地
一是顶层设计,引领课程思政理念更新。坚持OBE教育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推进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组织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议,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从专业思政体系构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思政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为全校教师进行理念更新和实践指导;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二是品牌创设,打造课程思政亮点。发挥航空办学特色和多学科优势,打造课程思政建设品牌。结合学校航空学科建设成果、黄河三角洲红色教育资源、孙子兵学等特色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立足特色,强化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建设,借助区域优势和专业优势,进一步挖掘各专业思政建设亮点,遴选“民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等5个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打造特色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品牌。
三是项目驱动,实现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以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为驱动,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项目为驱动,通过学院建设、学校认定方式,分年度遴选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示范课程、示范专业,立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在校级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基础上,遴选推荐省级及以上课程思政项目。认定10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7门示范课程、77个示范课堂。获评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获批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3项,获评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7项。
四是示范共享,营造良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氛围。分年度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总结凝练课程思政建设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营造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良好氛围。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编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锦、评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活动,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研究的积极性;利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网站、微信公众号、交流研讨等平台和活动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定期举办课程思政专题教研活动、教学研究沙龙、观摩课等,加强培训和研讨,以点带面,营造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良好氛围。选树11支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名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获“山东省首届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智慧树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五是制度保障,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常态化。出台《滨州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计划(2020-2025)》,明确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主方向”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主任务;制定《滨州学院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课堂评价标准;落实学院主体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双一流”建设、年度教学工作评价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细;健全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在教研业绩认定、教师教学规范、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中,明确课程思政要求;在职称评聘、评优选先、年度考核中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强化政策导向,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常态化。
(供稿/李大枝/ 审核/闫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