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河专著《高山集》出版
魏伯河先生的《高山集》,2024年1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30余万字,共收入作者十多年来研究先秦至清末历史上有关宁阳历史文化的论文28篇。这些研究,或对宁阳先贤进行籍贯考证,或对其历史评价进行明辨,或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或对其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其中还包含对宁阳县名释义、圣邻书院创建过程及石氏族谱的考论。笔者读后感到,本书论述客观又饱含对宁阳历史文化的深沉热爱,对了解、弘扬宁阳历史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有重要的学术参考及收藏价值。
作者介绍:魏伯河,山东宁阳人。1981年初从教,1992年担任宁阳一中校长,经过艰苦努力,创造了宁阳教育的辉煌。退休后受聘为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教授,现任副校长,已出版专著近20种,成为著名学者。
爬罗剔抉:为先贤确定宁阳籍贯
宁阳,作为齐鲁重地,人杰地灵,历史上出现过大量先贤。但由于宁阳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动不一,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并不一致,导致许多人物的籍贯存在分歧,甚至引起某些争议。而要考证清楚这些问题是很不容易的。为此,作者博览穷搜,占有了大量资料,以相当笔墨进行考证,确定了历来有所争议的鲁义姑姊、夏侯建、夏侯胜、疏广、疏受、刘沧、姜潜等人为宁阳先贤,且在宁阳文化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并对其他说法也找出了其历史渊源并予以明确否定。这类考证,使宁阳历史文化的概貌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
明辨是非:为先贤评价破除误解
古代人物身处特殊历史环境之下,其所作所为、成败是非均有其特殊因缘和理由。今人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固然要参考前人的成说,但也必须本着历史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力求作出客观评判。本书另一重要价值就是对宁阳先贤破除误解、纠正恶评,为其辨明是非。例如:夏侯胜并非利禄之徒,他所说的“学经不明,不如归耕”是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于禁“晚节不终”是为了挽救部下几万士兵的生命,而非贪生怕死;刘桢的诗当时与曹植并称“曹刘”,是历史定论,不能因其作品流失太多就认为名不副实;黄恩彤参与《南京条约》谈判属于临危受命,在谈判中他也尽量维护了中国的利益,不能简单以“卖国”定论。每篇论文均以充足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力求给予人物及事件公正合理的评价。
探赜钩玄:对先贤思想进行点评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贤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宁阳先贤亦然。本书以独特视角剖析了先贤的生平及思想,让人汲取智慧,深入思考。如荣启期“三乐”一向被认为是道家思想,作者则指出其对儒家人本观、生死观、贫富观亦有深刻影响。又如刘梁《辨和同论》在东汉后期问世,长期以来未受重视,作者则经过深入分析指出:刘梁发展了先秦的“和同”思想,其对“和同”的研究和判断,是“考之以义”的结果;其对“和同”之“辨”,旨在弘扬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包容精神,祛除党同伐异、画地为牢的狭隘观念和恶劣作风,这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重大意义。再如宋代的姜潜,于立德、立功方面均无所作为,于立言方面又无所用心,他为人所称道的,主要是不为时势所屈、任情率性的独立人格。作者认为,姜潜属于钱穆先生所说的历史上“无表现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存在传承了中国文化某一方面的优良传统。还有明代吴孟祺一向只被认为是清官能吏,作者则通过有说服力的材料证明吴孟祺与“前七子”中的康海、王九思渊源颇深,其文学观念和主张与“前七子”同调,还原了这位先贤的完整形象。
披沙拣金:对先贤诗文进行赏析
诗文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历代先贤通过诗文表达了他们对生活、自然、爱情、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感悟。先贤诗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高山集》选取了东汉刘梁、晚唐刘沧、明代许彬、清代程鸣岐、吴瀛洲、黄恩彤的部分诗文进行赏析,分别揭示出其独到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史料价值。材料的选取,或出自于史书,或取自于方志,或搜集于族谱,或得之于民间收藏,其中不少篇章第一次进入当代研究视野,是披沙拣金、颇具慧眼的成果。如作者所说,他写作这类文字,目的决不限于文学欣赏的范畴,意在借此引起人们对相关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关注。
《高山集》之高山,是中国千里江山图中的一座,而作者本人亦是一座高山。(通讯员:颜廷燕 李嘉铭)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