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欢迎你!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5-18    

  中国教育在线讯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是学校设立本科专业最早、办学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
01 学院概况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下设机械制造系、机械设计系、材料成型系、工业设计系、智能制造系5个系和机械基础教研室;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5个本科专业,1个中德合作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另设1个材料加工工程硕士点。有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机械;目前在校生2465人。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设有机械电子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中国轻工业装备制造与智能测控重点实验室、精益生产物流自动化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轻工装备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十二五)、山东省高校轻工装备制造及智能化重点实验室(十三五)、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以及机械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机械与材料工程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设有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设有高端轻工装备与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研究院、高效加工与智能装备研究中心、轻质合金材料研究所、先进微纳装备研究中心5个研究所(中心)。
02 2020年招生专业介绍
  2020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招生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5个本科专业,1个中德合作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1983年开始招生,是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核心专业、省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专业、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9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本专业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突出课外实践,依托机械电子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轻工装备先进制造与测控技术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人才培养;本专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由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为带头人的教学、科研团队组成。以应用型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为主,重视基础研究;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重视学生在全面提高素质能力基础上的个性需求;强化“材料”、“成型(形)”与“控制”这三个相关学科的交叉,重视多学科间融合发展。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7.3% 以上。

  工业设计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 是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专业 ,设有山东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本专业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实施“实际案例项目专题式教学”模式;以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为主线,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以专题训练和 workshop(工作室)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以竞赛和申请专利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工业设计师的创作范围是从口红到火车头”——Raymond Loewy。涵盖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育、乐所需要产品。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2017年新设本科专业,是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新工科发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而开设的新兴专业。本专业师资现有专任教师20人。专业拥有引自德国的先进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实验设备,供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实践。面向机器人系统的工程设计、开发及应用,培养掌握机器人机构及控制系统设计、研发、集成应用以及检测与维修、生产运行与管理等技术,并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托学校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技术科研团队和山东省机器人与制造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利用校外合作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引进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模式和先进教学课程,以小班制方式开设专业课。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2020年设置的新工科专业,是工业4.0时代下,在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技术与自动驾驶等新兴科技的加持下,传统制造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是产学研融合发展的产物。本专业师资现有专任教师21人,拥有中国轻工业装备制造与智能测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机械电子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精益生产物流自动化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教平台。本专业将借助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的科研实力,塑造学生在智能制造的全方位知识结构,依托国家及山东省智能产业需求,以科技竞赛及校企合作为驱动力,强化工程实践环节,注重创新发展,努力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下智能制造的中坚力量。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德合作)专业是在原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与德国北黑森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办学,校内专业课程由中德双方教师讲授。本专业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德语基础,又系统地掌握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从设计、制造与企业管理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采用小班上课,传授学生德语和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生在齐鲁工业大学学习,完成规定的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将获得本校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第四年可自愿申请赴北黑森应用科技大学继续专业课阶段的学习,完成规定的学分和毕业论文后,可同时获得德方学士学位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去德国学习。

03 师资队伍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教授24人,副教授25人,博士84人;教师队伍中有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泰山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04 教学研究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积极开展机电类本科和研究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先后承担包括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省部级教学研究类项目10余项;有山东省一流专业1个、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应用型专业试点计划项目1个;有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出版教材与著作50余部,获省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各1项;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发表教研论文100余篇。

05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大专项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00余项,企业横向课题150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三大索引收录4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厅局级科技奖励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30多个。

06 学习与就业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科技竞赛引领学风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不断完善育人机制和服务体系,努力提高育人水平和服务质量。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90余项、省级奖200余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0余篇,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获专利授权30项。学生男篮、男排多次获得校联赛冠军。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连年被评为校级“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保持在22%左右。研究生就业率100%,部分研究生考取国内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此外,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学习合作的平台“德衡论坛" ,让师生了解国际文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以及科研进展与趋势。
  全体教职工崇尚师德,非常关注困难学生生活、学习状况,建立了山东高校第一个由以教师名字命名的特困生救助基金——王玲特困生救助基金。
  除此之外,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还经常举办篮球赛、足球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竞赛和活动来激发广大同学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促使同学们成长为新时代的“四有”人才。

欢迎报考
学院官网:http://me.qlu.edu.cn/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3501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热点资讯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