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年,是上海体育大学成功更名再出发的启程年,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转型发展的关键年。一年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重要论述精神,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主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办学导向,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学院综合实力全面发展。
聚焦总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扎实有效
学院直属党支部强化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理论学习的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班子调研计划》,班子成员共开展理论学习18次,上党课2次,组织支部全体党员理论学习10余次,赴上海雷锋事迹展览馆开展“学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等主题党日活动。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围绕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大思政课”建设、研究生培养等主题,形成调研课题3项,注重推动成果转化,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方案2个。通过近4个月的主题教育,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思想自觉;通过锤炼党性,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能力;通过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实干担当,深化了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认识,更加自觉地增强了“四个意识”,坚持立足本职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上海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中期检查获肯定
我院直属党支部入选“上海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以来,围绕政治建设首要任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七个有力”创建任务,切实推进学院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和高质量建设,党的建设有力强化,样板效应得到增强。在12月7日第二轮新时代高校党组织“攀登”计划中期调研评估会上,我院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工作成效受到专家组高度肯定。一是增强“引领力”,探索“融合党建”工作模式。学院直属党支部根据马克思主义学院实际,深入实施党建领航、理论铸魂、思政先锋、组织强基“四大工程”,推动党建目标与发展战略相融合、理论学习与教学科研相融合、党员教育与教师成长相融合、组织建设与学院治理相融合。二是增强“组织力”,增强组织动员师生能力。健全集体决策制度,支部委员会制度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到位。建立政治把关制度,把支部政治工作前置,在学院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工作中,把“政治关”作为第一关加强审核,充分发挥政治把关作用。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开展了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等。三是增强“凝聚力”,带动师生投入中心工作。注重以人文关怀来凝聚师生,推动党建工作引领工会、妇委会、学生工作、老同志工作。健全困难师生关心帮扶机制,每年主动上门慰问退休老同志。举办退休教师荣休仪式和新进教师欢迎仪式。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师生的谈心谈话,支部书记每学期和每位老师谈心谈话1次。注重以氛围营造来凝聚师生。通过校内外宣传,切实讲好马院故事,增强了师生对学院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了广大师生学做先进、争当先进的深厚氛围。注重以活动开展来凝聚师生。开展赴上海金山“看上海”活动。关注教职工健康,邀请中医专家开展健康养生讲座。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校运动会等。组织学生参加“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杯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智力运动比赛(高校组)暨2022 年上海市第七届学生智力运动会并获得桥牌双人赛第四名的成绩。组建的临时智力运动队参加“上海市学生智力运动会高校组交流赛”,并获得围棋项目混合团体“道德风尚奖”,围棋项目混合团体获得第五名,金晨昱获得围棋男子个人第七名。四是增强“监督力”,确保守牢党风廉政底线。加强党风廉政和党内监督制度建设,落实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完善内控机制;加强纪检委员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委派纪检委员参加学校专题培训班4次。一年来,在党风廉政方面未出现问题。
坚持特色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上海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年6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上海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是我院建设发展的重要突破,为学院新一轮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院作为重点学院,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以及“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重点建设。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立足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以及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独特地位,立足上海体育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的独特优势,立足上海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独特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教学和科研作为重中之重,在坚守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社会主义政治本色基础上,切实彰显学院建设的中国特色、上海特色和体育特色,围绕铸魂、强师、提质、厚基,大力实施“品牌课程”创新计划、“卓越教师”成长计划、“特色学科”支持计划、“青马英才”培养计划和“重点学院”建设计划,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品牌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化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卓越化成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专业化培养、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建设,不断实现学院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上海体育大学入选新一轮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
5月25日下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工作会议在市委党校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研究中心主任赵嘉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建刚宣读了《关于公布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的通知》和《关于聘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的通知》,我校入选新一轮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党委书记李崟同志、党委组织部部长张盛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和我校特聘研究员、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李琪教授被聘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近一年来,学校制定了研究基地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研究基地以“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为研究主题,坚持学科交叉,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依托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世界一流学科优势,积极推动成果产出与转化。截至目前,研究基地研究员在中央媒体《光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5篇,接受委托项目1项,在SCI、SSCI、CSSCI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6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立项科研项目9项;1个项目获2023年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决策咨询研究专项)立项,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和批示的决策咨询成果有16篇,其中被正国家级领导正面批示2篇,2个决策咨询项目分别获得第十四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出版《体育传播蓝皮书:中国体育全媒体传播发展报告(2023)》。
我校“大思政课”建设为上海“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上体方案”和“上体经验”
12月2日,由上海体育大学和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的上海体育大学“大思政课”重点试验高校建设推进会暨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体育大学举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曹文泽,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叶霖霖,上海市体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陆檩,上海图书馆党委副书记杨咏梅,中共黄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峰,中共杨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刚,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孙向彤,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忻平,上海铁路公安局宣传处处长王星芳,上海市公安局特警总队党委委员、副总队长林云鹏,上海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李崟,上海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崔勇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潘勤主持。
沈炜充分肯定了上海体育大学“大思政课”建设的理念、思路与取得的成效,他指出,近年来上海体育大学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校台合作、区校联动、多方贯通,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发挥体育优势,把面向上海市民终身学习的“人文行走”教学资源,转化为面向青年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实践教学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上海“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特色鲜明的“上体方案”和富有成效的“上体经验”。
会上,我校与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图书馆、黄浦区委宣传部、杨浦区委宣传部、上海铁路公安局、上海市公安局特警总队、上海教育电视台8家单位签署了“青春奋斗路”大思政课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发布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8条线路,中共四大纪念馆、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李白烈士故居、国歌展示馆、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市总工会沪东工人文化宫东宫(沪东工人运动展示馆)、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上海电信博物馆、奉贤区奉城镇朱墩村9个基地成为我校第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今年年初,我校入选首批上海“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一年来,我校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坚持用历史讲思政、用体育讲思政、用文化讲思政、用实践讲思政,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发挥体育优势,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大思政课”建设,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一体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围绕青春奋斗主题系统创新“大思政课”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我院成为全国行业类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联盟单位。
我院开设的“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等通识选修课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体育强国”课入选上海市重点课程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重要理念2周年之际,2月22日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开发建设的“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课程第一讲面向学生开讲,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资博联袂,主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是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天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建设的另一门体育“大思政课”——“风羽同舟”同时开课,第一讲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晓龙老师,从历史角度主讲“羽球发展与百年历程”。5月份,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建设的“奥运荣光”课也面向学生开讲。《解放日报》头版专题报道我院“大思政课”建设,“周到上海”“青春上海”“第一教育”“上海宣传通讯”和“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等多家媒体也给予了广泛关注。
首批13位硕士研究生入校,开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新篇章
9月2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在绿瓦大楼第四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李崟出席典礼,向研究生赠送上海体育大学校徽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徽并讲话,他寄语研究生,要志存高远,坚守情怀,知行合一,砥砺品行。典礼上,研究生处处长刘东锋教授向研究生赠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胡德平代表学院对首届硕士研究生报到入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情况。李崟指出,首届研究生的到来,标志着我校法学门类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启了人才培养的新功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新征程,在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历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学校将坚持高质量严标准,把马院首届研究生打造成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标杆和样板,把大家培养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学院完成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明确了培养家国情怀深厚、道德情操良好、专业基础扎实、问题意识明显、学术素养较强、熟悉体育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学生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培养,强化忠诚意识、经典意识、问题意识,切实提高学生原著研读力、学术创新力、理论传播力、社会服务力。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实践环节等课程,围绕经典著作、理论前沿和方向特色形成结构化课程模块。加强学术训练,构建读书会、报告会、研讨会等学生自我学习和研究交流平台。召开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推进会。推动“党建+学科+思政”,促进融合育人,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功能,以党建引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研究生特点开展党建相关活动,建立全程培养与分段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开展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组织学院研究生参与“青春奋斗路”思政课实践教学行走考察一大、二大、四大会址。组织学生观看《吴蕴瑞》大师剧,了解首任校长吴蕴瑞先生等的事迹,激发学生爱校荣校意识。组织学生开展马院退休教师人物访谈活动。发挥导师作用,开展导师培训。
我院教师主持申报的7个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立项,多个项目均属我校首次立项
12月,教育部发布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遴选公示名单,我院院长胡德平教授主持的《基于大学生接受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入选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该项目同时入选2024年度上海高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培育项目。这是我院首次获得该项目立项。
一年来,我院教师主持申报的多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立项。王资博教授主持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凝聚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VZH059)获上海市社科规划“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立项并顺利结项,主持申报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研究》(项目批准号:23JD710019)首获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立项,主持申报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艺论述研究》(批准号:YB2023-G-119)首获2023年度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刘云龙副教授主持申报的《善用体育特色“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研究》,(项目批准号:23JDSZK173)首获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教学研究青年项目)立项。郭炜副教授主持申报的2个项目《复合语境下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索》、《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研究》首获教育部2023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1个项目(胡德平:《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23ZKNH055)获2023年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决策咨询研究专项)立项。截至目前,共有11个内参专报获得录用和批示,其中获正国家级领导正面批示1项,副国家级领导正面批示1项。
学院加强学科建设,举办了全国“‘大思政课’建设与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体育与健康伦理学术研讨会、上海体育大学“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建设推进会暨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学术研讨会。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青年学报》《上海宣传通讯》等刊物发表文章10篇,出版专著2部(马焕:《德性视域下的体育与品格教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王资博:《强化全社会广泛参与城市软实力建设的思想基础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分别邀请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琪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复旦大学贺东航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王建新教授、上海理工大学胡绪明教授、武汉工程大学彭颜红教授等做客“闻道讲坛”,邀请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法治研究基地主任、《体育法》修订工作组组长马宏俊教授作“新修《体育法》增、改、补”的专题辅导报告。邀请《青年学报》主编朱国栋应邀为学院师生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论文选题与写作辅导报告。
1名教师入选2022年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2023年11月,中共上海市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2022年东方英才计划领军项目(第十六批上海领军人才)和青年项目(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名单,我院院长胡德平教授入选。
这一年,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成效不断显现,3名教师(李崟、李琪、胡德平)被聘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名教师(胡德平、匡淑平)入选第二届上海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师(王资博)被聘为山东理工大学校友兼职教授,1名教师(张晓龙)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4名教师(胡德平、郭炜、杨琼、张玮玮)参加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集体备课会”,2名教师(胡德平、张颖)分别参加2023年全国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研修。全体任课教师参加了思教育部举办的2023版思政课教材使用培训。1名教师(陈琪伟)参加上海市和学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
我校成为中国伦理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并承办第九届中国伦理学大会暨首届中国健康伦理大会“体育与健康伦理”分论坛
12月9日-10日,中国伦理学会联合温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伦理学会、温州医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九届(2023)中国伦理学大会暨首届中国健康伦理大会在温州市举办,大会主题为“伦理学与健康中国”。
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副主席刘晓峰通过视频发表讲话,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杨青,温州市副市长陈应许,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一军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播音员主持人管理中心副主任、新闻主播海霞主持。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医疗系统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聚焦理论热点,跟踪实践前沿,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最新成果,共同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伦理学的进步。
会上,中国伦理学会执行秘书长王海滨宣读了中国伦理学会新吸纳的团体会员名单,我校等7家单位成为中国伦理学会团体会员单位。
大会设置10个平行分论坛,“体育与健康伦理”分论坛由我校承办,来自北京体育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等单位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体育与健康伦理E-研究院负责人龚正伟作为体育与健康伦理分论坛的总召集人,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上海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健康伦理E-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对第九届(2023)中国伦理大会、体育与健康伦理分论坛的筹备情况做了整体说明。本次分论坛聚焦“体育与健康伦理”的焦点问题、前沿理论与实践探索,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的体育与健康伦理”“体育教育伦理”“生态伦理与中国体育发展”“反兴奋剂中的体育法律伦理”等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分论坛立足基础,关照前沿,对进一步丰富体育与健康伦理的学术研究领域、拓宽体育与健康伦理的学术研究维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体育伦理学科体系、推动体育伦理学科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2024年,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上海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总抓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品牌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化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卓越化成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专业化培养、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建设,切实提升学院建设内涵、质量与特色。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