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上海世博中心】华为全联接大会期间,“华为物联网系列丛书”在华为ICT学院年会环节上举办了新书发布,该套丛书将“技术为根 实践为魂”的理念根植到图书出版和数智人才培养中来。
目前,智能世界正在加速到来,全球170多个国家发布了数智化战略,但目前数智人才普遍缺乏,预测到2025年,全球数智人才缺口超过6000万。为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华为提出数智人才发展理念,即ICT人才培养与人才转化双涡轮驱动产业成功,希望未来5年实现赋能全球6000所高校,年培养学生突破50万人次。
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致开场辞
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在华为ICT学院年会开场致辞中表示:“华为从‘实战引领,课程创新;产教协同,师资赋能;跨界融合,人才共育’三个方面出发,围绕鸿蒙、欧拉、昇腾构建开放的生态体系,打造一个全方位、实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未来,华为ICT学院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思维,共同培养跨领域、复合型的实战化人才,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推动产业的持续升级,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郑庆华致辞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郑庆华表示:“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华为在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希望双方通过共同发行数字化教材,分享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数字素养,培养更多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组长、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徐晓飞肯定华为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希望继续开展合作:“华为从2017年积极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来,累计投入实践资源和经费超过3亿元人民币,共立项近800项,与200多所高校共建近百门线上课程,几十本教材,并孵化了一批国家一流课程和教学成果奖。”华为中国战略与Marketing部部长卢广阐述了华为面向智能时代的ICT学院3.0计划,他表示:“智能化时代,华为将通过整合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实施实战化的师资培训,进行复合化的学生培养,希望对准高校人才培养全流程,培养出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拥有广泛视野和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第九届华为ICT大赛启动暨ICT大赛真题集发布仪式
年会现场还举办了多本华为ICT学院指定教材的首发仪式,其中华为物联网系列丛书是华为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经过多方三年来的协同共创,终于迎来了这套丛书第一批图书的发布。
华为物联网系列丛书现场发布
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汪涛主任,计算机教指委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傅育熙教授和机械工业出版社时静副社长共同出席了该套丛书的发布仪式。
为了培养我国AIoT领域的复合型数智人才,为高校、企业和社会提供AIoT技术的优质学习资源,传播先进的AIoT技术,构建AIoT人才生态,华为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共同策划开发的华为物联网系列丛书,涉及5G、AIoT应用开发、AIoT工程设计与实施等主题。涵盖了物联网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从技术原理到解决方案,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该套丛书面向全国2000余所高校物联网及计算机类专业师生,致力于培养AIoT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时静副社长表示,作为这套丛书的出版单位,机械工业出版社一直是中国IT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同行者。始终秉承“集知播识,科技报国”的使命,致力于汇聚和传播优质教育资源,并倡导“无研究、不出版”的经营理念。机械工业出版社将继续保持与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以教育部教指委为代表的教育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积极参与中国IT教育生态的研究和建设工作;组织、参与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和学生竞赛活动;探索数字教育、数字课程和数字教材的建设,为高校的教育改革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更多样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支持与服务。同时期待通过产学研各方的努力,汇聚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繁荣数智人才生态,共创行业新价值,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共赢智能未来。
丛书详情:
《AIoT应用开发与实践》
作者:张金 宫晓利 李浩然
书号:9787111745204
定价:59.00
主要内容:
面向初学者,案例牵引
系统介绍AIoT应用的开发过程
本书针对当前AIoT研究和应用日益高涨的浪潮,基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为平台,是面向AIoT初学者的入门类书籍。
本书从技术架构和开发方法的总体描述讲起,首先介绍AIoT的相关概念,接下来介绍AIoT中的关键技术和平台,以及AIoT应用开发的过程和关键点,最后通过典型案例来系统使用前面介绍的开发方法和技术,讲授AIoT应用的完整开发过程。让读者从整体的视角掌握AIoT的相关技术;再通过典型的物联网项目案例体会从分析一个工程问题到实现的过程,并掌握相关的技术和开发方法。
本书由南开大学多名教授组成的教学团队编写,旨在帮助对AIoT感兴趣的初学者尽快上手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因此选择了友好性甚佳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为平台作为本书的技术环境来进行AIoT的介绍。
特色总结:
注重方法论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本书首先从AIoT概念入手,帮助读者快速进行概念的建立,之后以方法论为引领,力图让读者再次明确AIoT类开发和设计的流程和方法论,最后以配合环境设置的典型案例收尾,帮助读者迅速将之前的概念设计化,继而将设计作品化,从而具备面对AIoT可以快速学习、迅速上手的能力;
基于国产平台的AIoT实践,本书的案例和实例代码均来自华为的自主知识产权AIoT平台,并且详细说明了具体操作的方法和流程,以示例的形式给出了环境配置的过程,有利于读者快速上手,这无疑为读者将自己的创新思路转为可实现的产品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和实现保障;
主要面向具有一定IoT基础知识的学生和工程师,帮助读者快速了解AIoT的基本概念。并以案例形式进行基本开发框架的搭建引导和典型的应用的构建,起到激发读者思考、触类旁通的作用。
希望无论是参加各类物联网设计和创新竞赛的参赛者,还是正在准备选型进行AIoT开发的工程师都能从本书中有所斩获。本书适合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作为实践教材、创新项目辅助教材使用,也适合对AIoT应用开发感兴趣的技术人员阅读。
上市日期:已上市。
温馨提示:可前往京东平台机械工业出版社搜索购买
《5G技术与应用》
作者:吴英
书号:9787111760566
定价:59.00
主要内容:
系统介绍5G出现的背景、结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并对5G和AIoT的未来进行展望。
在AIoT“端-边-管-云-用”的架构中,5G是支撑AIoT的关键技术。5G的普及将为物联网应用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本书从AIoT作为5G重要应用场景的角度出发,首先介绍了AIoT、5G与MEC的相关知识,包括它们的发展背景、概念、体系结构、工作原理与关键技术,并展示了AIoT、5G与MEC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程;然后分析了基于EdgeGallery平台开发5G边缘应用的流程;展望了AIoT、6G与边缘AI的未来发展。
特色总结:
对AIoT、5G、MEC产生的背景、技术特征和技术架构进行了详细讨论,从AIoT作为5G重要应用场景的角度出发,展示AIoT、5G、MEC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历程;
通过案例介绍了基于EdgeGallery平台开发5G边缘AIoT应用的流程,帮助读者体验AIoT应用系统的基本设计与实现方法;
基于AI的发展,对5G和AIoT进行了技术展望,介绍了5G Advanced、6G、边缘AI等潜力技术,以实现万物智联的愿景。
本书中的案例基于华为的自主知识产权AIoT平台或产品实现,读者也能够从华为开发者社区找到更多的相关资料和案例,不仅可以让读者快速上手,还为读者将优秀的创意转变为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本书由南开大学著有多本物联网教材的一线教师写就,可作为希望了解AIoT、5G或MEC技术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5G和边缘计算相关课程的教材。
上市日期:预计9月27日左右上市。
温馨提示:可前往京东平台机械工业出版社搜索购买
《AIoT工程:方法、设计与实施》
作者:俞辉
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主要内容:
从工程视角介绍AIoT工程的方法论、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法,并辅以多个行业的案例。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的工程经验和教学经验,切实从工程视角介绍AIoT工程的方法论、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法,并辅以多个行业的案例,使读者掌握AIoT系统开发的核心技术和要点。本书还对当前AIoT中的新技术,包括鸿蒙系统、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进行了介绍。本书既包括工程经济学、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又包括系统设计与实现方面的内容,并配有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源(案例代码、实验平台等),适合作为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教材与参考书,也适合作为物联网系统开发人员的参考书。
上市日期:预计2024年底。
识别下方二维码
可为讲授相关课程老师赠送样书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