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坚持扶贫攻坚“四个一” 助力脱贫摘帽奔小康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本站编辑 曾艾琳  2020-05-14

  近年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着力构建“一村一支撑、一村一新品、一村一项目、一村一培养”产业扶贫模式,在纾解脱贫难题,增强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摘帽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到目前,学院对口帮扶的4个贫困县9个贫困村已脱贫摘帽,《一朵杏花美了一个乡村、一片杏林富了一方村民》《用青春点燃扶贫的火把——成都农职学院大凉山扶贫攻坚纪实》扶贫事迹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荣获2018年度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和2019年度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扶贫专家团获“成都市党员示范团队”,派驻扶贫干部获2019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一、“一村一支撑”科技扶贫添优势

  坚持需求导向,精准路径扶贫。结合对口帮扶地区自然条件和种养殖产业实际,组织专家深入研判,立足学院自身专业、科研优势精准对接,确定“每一个村都有科技支撑”的科技扶贫方向,始终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做、鼓励农民做、帮助农民卖。

  坚持科技指导,开展科研扶贫。学院组建专家科研团队,探索适应当地培植生长的经济作物,以科研指导扶贫,用扶贫驱动科研,积极助推科研扶贫。学院联合喜德县以《中药材白芨示范推广及产业化》《‘菌菌轮作、药菌套作’综合栽培模式推广示范及产业化》为题申报凉山州科技项目,获得立项及50万元帮扶资金支持。目前,白芨及羊肚菌种苗在该县推广情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成为当地重要脱贫经济作物之一。

  坚持深入一线,推广技术扶贫。学院农业技术专家赴对口帮扶村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为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规划支持和农牧技术服务上百次,组织技术培训班,引导当地农户开展科学生产,惠及百姓3万人次以上。

  二、“一村一新品”产业扶贫有特色

  探索可持续产业扶贫模式。始终坚持把强化产业帮扶注入发展新动力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精准施策和创新突破,下足“绣+花”功夫,探索形成“一村一新品”产业帮扶新模式。学院在崇州市大雨村引导建立四川首个“稻虾体验馆”,探索形成“高校+专合组织+创业团队+贫困户”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当地贫困户人均收入同比增收30%以上。

  创建区域主导农业产业链。学院组织专家团队帮助设计形成符合帮扶地区自然资源与产业现状的镇域农业产业规划。协助凉山州打造国内首个“彝族金耳之乡”“彝乡金耳产业研究院”,形成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协调300余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建成标准化厂房。经过发展,年生产“金耳”可达50万袋以上,年产值逾700万元,户均年增收超4000元。

  三、“一村一项目”项目扶贫显创新

  紧抓重大项目,着力招引促建。学院坚持将项目促建纳入工作规划,将扶贫干部“一线牵”作用贯穿于项目商讨、专家论证、项目申报、田间试验、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产业等全过程,有力推动帮扶地区重大项目发展。目前,参与开发花卉观光旅游基地、“药旅一体化”、千亩质水稻示范田、高原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等11个重大项目。

  积极主动作为,落实重点项目。协调镇村两级组织,主动将学院成熟的重点项目引入扶贫地。一方面引入中药材、食用菌、水产等10余个农业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一方面把自主研发的“农凤鸡”苗免费发放给贫困户,采取养殖大户技术带动贫困户,贫困户“以鸡入股”扩大养殖大户生产范围的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该模式受到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不断探索创新,培育新型项目。学院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与当地政府合作,培育当地新型扶贫项目。目前由当地农民专合社主导,学院和贫困户深度参与的喜德县扶贫项目“菌菌轮作、菌药套作”、成都市高新东区盘湾村和龙口村扶贫项目“优质水果改良示范推广园”,均已建成标准化种植大棚,采取新型轮作、套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预计每亩大棚年收益超过2万元,户均增收近万元。

  四、“一村一培养”智志扶贫重实效

  深入开展外力扶智。学院积极争取对口帮扶的喜德籍学生教育减免政策。依托学院办学优势,主动协调联系当地职业中学,开展专业规划、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及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建设方面的指导工作,协助申办新专业一个。

  深入开展内涵扶志。积极协调校内资源,先后组织了百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对口帮扶地开展科技支农、关爱留守儿童、创建文明村舍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渠道引导贫困村村民争“志”。

  深入开展联合帮扶。学院主动对接东部高校加入帮扶队伍,共同开展校地合作帮扶,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协作,从喜德县两所中学选拔初中毕业生组建“喜德励志班”,学生经过五年培养,可以由江苏农牧学院直接输送到长三角地区就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