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智能汽车时代人的因素更受关注——2023脑科学与智能汽车人因工程学术论坛在吉利学院召开
2023-12-12 11:26:00
吉利学院

  脑科学+人工智能会有哪些突破?脑科学能为人工智能时代汽车行业转型发展带来什么?如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时代汽车行业转型背景下脑科学研究与智能汽车技术融合发展?12月9日,由吉利学院脑科学应用研究中心、吉利汽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23脑科学与智能汽车人因工程学术论坛”在吉利学院隆重举行,论坛指导单位为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本次论坛主题为“探究人脑奥秘,助力未来出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聚焦汽车设计、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脑机接口、人机交互以及数字化时代心理学及脑科学技术应用等热点、焦点话题展开深度交流,共话脑科学与智能汽车技术领域前沿研究和产业发展未来走向。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空军军医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吉利汽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脑科学作为重要的前沿技术领域,对人类健康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时代汽车行业转型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特聘研究员张亮围绕智能车机界面的心理学实践研究中的“变”与“不变”,提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机关系已经从机器中心、人类中心,转变到人机协作时代,人与机器从互动关系已经转变为合作队友。人的认知规律、能力边界及基本心理需求永远不变,但人机交互界面和交互角色在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一定是指向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

  吉利汽车研究院胡伟龙部长强调,随着技术发展,智能驾驶涉及的广度、深度正在急速扩大中,从传统的汽车电子领域,逐渐扩展到计算机、电子电器、人工智能、精密仪器、智能交通、心理学等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吉利汽车正在整合多方面的力量,致力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升级以及智能汽车的全方位开发创新。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郭钢教授认为,由各类智能网联汽车参与方(包括但不限于汽车整车厂、软硬件供应商、科技公司、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基础设施运营商、车联网大数据运营商、开发者联盟等)组成的,以人工智能、车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驱动,以满足人们对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第三生活空间”和“第三智能终端”的需求为目标,具有元素高度互联、开放合作、相互制约特点的崭新的产业结构正在形成,可以称之为新汽车、新生态。脑认知在驾驶分心、驾驶疲劳、驾驶情绪的识别与调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警吁研究员则以“是不是智能产品一定能给人带来好的体验?”“心理学工作者能做什么?”两个问题切入,阐述了不良设计可能造成很多问题,低监控引起的情景意识丧失是人——智能交互的本质性问题,机器意图的有效表达仍然存在挑战,最可怕的不是机器失效,而是人失去控制。而心理学可以通过建立可计算模型,帮助设计师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智能产品,找到自然高效的方法维持人的情景意识,找到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表达方式,增强人机互理解,设计可以用非智能方式帮人完成任务的方法。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张丹副教授分享了“基于前额单通道脑电的心流神经表征”,探讨了心流体验在多任务中不同时间进程的神经震荡活动;四川师范大学刘强、靳宇倡教授分享了视觉工作记忆系统中不同存储态具有独立的存储资源的相关研究和阶段性成果及数字化时代心理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方向;空军军医大学谢康宁副教授介绍了驾驶员走神智能提醒技术及装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杨家忠教授分享了驾驶舱惊吓惊奇的研究;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张艺竞博士介绍了基于多模态神经生理指标识别乘员工作负荷的自适应交互系统。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革命性的转型,新能源与人工智能技术为转型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智能汽车时代人的因素更受关注。未来汽车将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场景,汽车行业的变革或将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安全、健康、环保、美观的智能汽车。这就要求汽车设计更加关注人的需求、感受、体验, 而脑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测量、评价、传达、互动、人机合作提供可能。论坛精彩纷呈,不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吉利学院副校长王桂琴在论坛开幕式上,介绍了吉利学院依托吉利控股集团的产业科技优势,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万亿产业布局学科专业,探索深度产教融合和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眼于未来出行生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做法和经验。

  吉利汽车研究院人才经营总监王博敏表示,脑科学与智能汽车的结合将为汽车行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希望以论坛为契机,与学术界、产业界深度合作,造每个人的智能精品车,为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